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形成于汉魏六朝 ,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 (包括应用文 )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 ,使得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还缺乏整理。汉魏六朝时期 ,对应用文的功用、文体辨析、写作规律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并清楚地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应用文出现了新的文种及新式载体。应用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和发展滞后于专业建设和发展,改革创新手段不足。针对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作用,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作为现代人,起码要具备清晰得体、简洁流畅的表述能力,而应用写作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语言作为传递思想、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工具,因时而宜,古人文言、今人白话,此乃历史的必然。今人古语大可不必,但在应用文写作中加强文言文的阅读与训练却大有裨益。一、应用文源远流长现代应用文是在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嬗递变更,应用写作尤其是公文在程式和处理办法上迭经改革,文言应用文虽被白话应用文取而代之,但现代应用文…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审美研究主要侧重于文本美学方面.动态的应用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对应用文写作美学的动态研究,是使问题得以深入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研究者关注和重视.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应用文动态的写作过程上,主要包括动机、目的,材料的研究和取舍,构思谋篇等诸多方面.情动于中,外化为文,同样适合于应用文写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应用文的发展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应用文写作的功能、形式、内容和书写技术较以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频率也愈来愈高,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应用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用,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以文字形式做出的适当的反映和处理,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应用文种类繁多,较常用的就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种类的文书表达的内涵、适用情况和写作格式各不相同,因而在写作和使用之前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文体的作用正确选用相应的文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应用文的发展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应用文写作的功能、形式、内容和书写技术较以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频率也愈来愈高,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从有文字的时代开始,应用文就产生了.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应用文.《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总集.汉魏南北朝时已对应用文的写作开始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应用文的代表作.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丰富和发展了应用文的创作.明清两代公文种类繁多而且格式要求更加规范化.辛亥革命后对公文制度进行了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写作包涵的范围非常广,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在炼意和选材方面的情形及其要求也是不同的。本文对应用文写作的类型归结为固定性质的应用文写作、例行性质的应用文写作和随意性质的应用文写作等三大类型,并对它们在炼意和选材方面的不同情形及其要求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一是力图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应用文写作的流变过程,二是力图回顾应用文写作的状况并展望其未来。在一定意义上对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丹 《考试周刊》2009,(8):72-73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对应用文写作进行理论学习、研究和写作训练的一门大学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由于学校、老师和学生方面的一些问题,使得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本文将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论;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论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秦汉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显学,既与其内涵丰厚、制度和文化为中古文明奠基有关,也得益于其史学文本的经典优势。研习秦汉史,要从掌握知识系统入手,开阔视野,整合情境,努力移情式地进入秦汉史境;在重视决定论的基础上,要兼采主体史学的运思方法,透过古今的视界融合解读秦汉嬗变,建构通解通识的学术境界;还应充分发挥秦汉史的借鉴功能,赋予历史研究以现代人文关怀,将取鉴的重心主要落实在文化剖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不例外,对《警世通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应用文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萌芽于殷商,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到了明、清,应用文文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古代对应用文与文学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所以古代对这个专门文体概念没有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但古人强调应用文的实用性质,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秦汉法律也不例外,作为调整和规范婚姻、户籍与土地、债与买卖契约等秦汉民事诉讼制度,从出土的简牍可看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足证"汉承秦制"说法之不诬。以时效、等级、"亲亲相隐"、"引经决狱"等诉讼原则为视角,探讨秦汉民事诉讼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深化秦汉的民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秦灭六国的全过程,历代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因为史籍对于秦国在战国最后十中所发动的战争,记载得较为简略,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秦国取得的战果,容易受到忽视。最后这十年对于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史料研读和数据分析,证明了对于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来说,最后十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汉唐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到隋唐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体制经历了从建立、巩固到瓦解、重建的第一个循环。后世每以汉推并称 ,实则两朝的历史进程既有惊人的相似 ,又有内在的连续 ,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 ,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