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产生疑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解开疑问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学生能以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探究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学生大胆质疑,又可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所需,把握教学时机,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针对疑问进行探究;也可在课堂教学的后期安排适当时间,由学生提出与课本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例如:自然教材第9册《反冲》一课,…  相似文献   

2.
丁维秀 《语文天地》2012,(22):39-40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头脑中有疑问,才会产生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新课程教育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巧设悬念诱兴趣。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没有空气,人类能生存吗?为什么?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了怎么办?做馒头时,为什么要用纯碱?放多了,馒头会发黄,放少了馒头会发酸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我采取如下几种小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还不错。1.疑问式。即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从而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下课前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6岁了,可他才过两次生日,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一般来说,他应过六次生日才对,可为什么才过两次呢?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回忆当天所学新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刘群兰 《湖南教育》2003,(12):53-53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有些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枯燥。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达到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和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设疑问,制造矛盾,设置悬念。学生会自觉产生解除疑问、弄清问题的心理欲望。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渴望老师的讲解或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我先让学生随意出几个一般形式的有…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孩天真好动的特点,巧妙地导疑问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的做法是:    一、设置悬念  诱兴激趣   心理学原理表明,死板的直接灌输和紧张的学习氛围是开拓少年儿童大脑思维的巨大障碍。如果教师善于设置悬念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就会把学生带进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孩子心灵的智慧天窗徐徐启开,让创新的阳光透进来。   例如,我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课《艰苦的岁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先后设置了以下问题:①“岁月”指的是什…  相似文献   

8.
赵方华 《中学文科》2006,(12):18-19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课改就将成为一句空谈。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动力,以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为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下面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结合自己教学,结合苏教版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电视或报刊书籍的预告,它往往只是给你展现几个精彩的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于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其实教师也如同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不就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教学中就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 :自然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能灵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就会使学生在“动”中自主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1 巧设悬念 ,激发思维动力巧设悬念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驱动学生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巧设悬念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蒸发》一课 ,一上课 ,我便用沾有酒精的毛笔在黑板上画了幅简笔画———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 ,让学生观察“小鸟”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奇,他们对单一的活动往往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针对这一特性要随时注意调整课堂气氛。选择恰当时机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动机,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可知。兴趣对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爱囚斯坦说过:“兴趣足摄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怏地学习。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已强烈地体会到。囚此,作为英语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没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把视、听、嗅、味、触等各种类型的感知与思维活动同时组织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这可以增强感知的效果和促进各种认识能力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合理结合使用,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本人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悬念化,增强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悬念,创设迷惑、疑问、好奇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例如,初学有…  相似文献   

14.
田华 《青年教师》2006,(4):53-54
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初到英国我时常问自己: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由于有了这样的疑问,在接下来的一年访问学习中,我特别留心英国的基础教育,以及中英两国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我在暗暗地搜寻着答案。  相似文献   

15.
悬念用于生物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应用悬念的:一、如何播下悬念在教学中,先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结论或某一个突出的片断交待出来,让学生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播下悬念的种子。例如:在讲“血型和输血”一部分内容时.借用了这样一个悬念:“在十九世纪时,医生们为伤员输血开始时竟获得I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它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为什么有的伤员输血后救了命,而有的却送了命?”这几句话就…  相似文献   

16.
一、把学习兴趣激活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掌握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伴有一定的积极情绪,在生活中的意义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如指导学生课内自读《荷花…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下探究学法的研究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主体观"落实到实处.妥善利用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鼓励学生质疑探疑,做到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善意的对待.对那些在学生中有争议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加强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探究式学习对改变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起答案,对于教学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答案就是对问题的解答,现行的各种配套作业都提供了答案,答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做作业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是否将答案还给学生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教师认为将答案还给学生将会有害于学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思想或对答案产生依赖性,于是采取“收缴答案,严禁学生所有”的方式;也有教师认为答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也有争议,笔者曾多次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意见。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认为.悬念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之源。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对于学生来说.接受新的知识.渴望认识悬念事物背后的本质联系.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悬念的提出.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必将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力图尽快揭开悬念的面纱.看个水落石出。悬念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打破.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首先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让学生敢于设疑,勇于探究。其次,在教法上必须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惊奇”、“疑问”,学生方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问:你们从标题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生甲:有些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个,有些事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