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读了本刊2006年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对新教材几幅插图的看法》,文中邢老师对新教材苏教版化学1(必修)课本中的几幅插图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对该文中关于第二幅图的看法有不同意见,特提出来进行商榷。一、问题的提出——这幅插图真的错了吗《对新教材几幅插图的看法》一文中第二幅图是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第194面,在阅读材料《蜃景一空气中的全反射》里,有幅插图“海市蜃楼”(如图1所示).翻阅历年来的高中物理教材各种版本,这幅插图都相同,由于该图缺乏直观性,大大削弱了插图的教学功能,作为示意图,不仅起不到示意作用,甚至有误导学生之嫌.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王金泰作)。有人看了这幅插图认为它画错了,理由是,诗句写的是“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而图上却画的是“新妇车在前,府吏马在后”。其实,这幅插图不但没有画错,而且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中,配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见图1)。该插图描绘的场面是一侍女在为另一女子梳妆打扮。画面左侧有"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字样[1](p.58)。这幅图使用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5.
对试验教材中一幅插图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物理》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教社出版,2000年2月第2版)第一册第37面有一幅关于自由落体(小球)的插图如图1所示(原图2-25),课本中关于这幅插图有如下的说明:“图2-25是自由落体(小球)的频闪照片,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3年12期文章“‘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的几个问题”在分析为何观察不到入射角较大时的像的时候,用图1(原文为图5)来表示,笔者认为这幅插图是错误的,下面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必修)(人教社出版,1990年10月第一版)第194页有一幅三棱镜成像的插图,见图1.这幅插图引起了教师们的争议.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1980年第一期发表的《高中〈世界历史〉上册部分插图的说明》一文(以下简称《说明》),其中对"战斗中的斯巴达克"(课本第46页)一图的解释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战斗中的斯巴达克"一图,又名"斯巴达克和罗马军队的战斗".这幅图画不仅场面大,而且内容生动丰富.遗憾的是课本上的插图绘印得不够完整和清晰.首先弄清楚"战斗中的斯巴达克"图的背景,对于确定此图反映的战役时间、地点、性质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能否准确地解释此图的关键问  相似文献   

9.
三年制《生物》第一册(上)和四年制《生物》第一册有彩图23幅,黑白插图300多幅。三年制《生物》第一册(下)有彩图33幅,黑白插图200多幅。从插图的内容来说,主要有形态结构图、生理功能图、动植物经济意义图、实验程序和实验方法图等。从图的表现形式来说,有示意图、模式图、图解和连环画等。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插图的教学,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形象具体。知识条理化、规律化。现对插图教学谈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有一幅插图叫《嫦娥奔月图》,这幅图其实是马王堆汉墓1号墓帛画的一部分。该帛画(图略)为彩绘,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创作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帛画是绘在一张棕色丝绢上的,画上宽92厘米,下宽近48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鲜艳、丰富。帛画右上方是一株高大的扶桑树和  相似文献   

11.
虽然苏州的桃花坞与天津的杨柳青齐名,盛产木刻年画,但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三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中有一插图《苏州繁华图》,应该是工笔画而不是民间版画。据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上介绍,此图为民间版画,“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朝苏州市街店铺林立的景象。此处安排这幅图是为了说明清朝前期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笔者以为,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以及这幅图的历史地位,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而且有误。据《盛世滋生图》画册①介绍,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于二…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必修1第102页是曹操所作的《短歌行》,文中配上了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作为插图。插图的作用是便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文字作品的意境。可是这幅绘画和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不同.这两个作品组合在一起合适吗?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插图与文章内容颇不一致:(1)课文介绍了“小车”和“大车”,插图只示“小车”而无“大车”;(2)课文提到车的19种部件,插图只标出11种,绥、盖、轨、辙、辖、轫、輗等都没有画出或标出;(3)有的部件形状、位置、名称,文中说明与图中所示不相符合,如“轭”的形状、“轼”的位置、“(车网)”的名称(图中称“牙”)等。我们觉得这种插图不利于教学,故另绘一图,以供教学参用(见封底).这幅教学图依据王力先生《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绘制(上图为除掉车盖后的俯视图,下图为侧面剖视图)。本图以表示小车为主,兼顾大车。小车与大车的最大区别在于驾车用的车杠,小车用一辀,大车用二辕,图中用虚线表示大车的辕。部件名称  相似文献   

14.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15.
图 1所示是高中《物理》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机械波”一章中的一幅插图 .教材图 1叙述到“往水面投一个石子 ,水面受到石子的打击开始上下振动 ;水面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开来 ,形成水波 .”以此引入了机械波的概念 .看到这幅图 ,笔者不由想起了一句俗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图 1描述的不正是这种情况吗 ?一、提出问题从图 1可以看出 ,一石投于水面后 ,在水面上激起了“多层浪”,也即形成了多个完整的水波 .显然 ,投于水面的石子应很快沉入水底 ,石子并没有在水面上做上下振动 ,但为什么会有多个完整的波呢 ?是不是这幅插图错了 ?一…  相似文献   

16.
现将湖北省洪湖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葆琼教学语文第四册27课《关怀》的实况记录整理如下: 师:这一节课是看图学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板书“关怀”,出示大挂图),先把整个画面看一看。生:(认真看图) 师:(看后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幅图画的是在教室里。师:图上画了一些什么人? 生:这幅图上有小孩子和周总理。师:这样回答好吗?应该怎样说? 生:这幅图上有小学生,还有周总理。师:这幅图主要是画周总理还是主要画……(一个学生有所悟,连忙接口回答) 生:这幅图上有周总理,还有小学生。  相似文献   

17.
看图识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张玉兰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配有许多彩色插图,准确而恰当地运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根据课型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是经过取舍加工而形象化了的作品,如《秋天》这幅图...  相似文献   

18.
善待质疑     
[教例]《称象》师: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练说曹冲称象的方法。生:老师,这幅图画画错了。师:(大吃一惊)哦,请你说说看。生:曹操怎么比大象还高呢? 师:说说理由。生:课文中说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说明大象很大很大。书上这幅图曹操看起来却比大象还要高,应该画得小一点,才能对。  相似文献   

19.
一、看图热身 师:同学们,《松鼠》里有幅插图,上课时间还没有到,你们先看看图,看完说说从这幅插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松鼠有一条帽缨形的大尾巴. 生:松鼠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生:松鼠的尾巴是翘起来的. 生:松鼠在树上活动,而且极擅长跳跃. 生:插图中有两只松鼠.下面的那一只小松鼠是跳跃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篇老课文,可是在重新编入新教材时,却换掉了老教材上的那幅插图。改换文字或图片本是件“去陈出新”的好事,可是我却认为这幅插图换得不应该。理由有三:一、图文不符运用插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说课文,因此图文相符是最起码的要求。而新图有一处与课文不符。请先看课文:“(郑屠)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再看新图,上面画的根本就不是“尖刀”,而老图上的“尖刀”却非常分明。这不能不说是新图最大的败笔。二、画面模糊,人物欠生动新图影印的是《水浒传》原著上的插图,画面模糊,特别是人物形象欠生动,不能起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