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私德教育:当代道德教育的必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私德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比公德较小,因此在当前我国道德建设和研究中严重忽视了私德教育。其实,相对于公德而言,私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还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当前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5.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相似文献   

7.
公德意识薄弱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重私德,轻公德”,本文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形成“重私德,轻公德”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10.
公德的界定,存在内容取向、外推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形式取向的问题。现时代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状况呼唤着公德教育,但是,我国公德教育本身却存在一些有悖于公德教育的实践观念,如公德教育的私利化、功利化以及公德教育的家庭化。公德与私德在境界维度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不同路向的境界提升,公德与私德可以最终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历程是"从私德到公德"的过程,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理念理论上应达到"公德"阶段,因而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准和综合素养,打造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秦虹  张武升 《中国德育》2012,(22):10-14
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创新的突破口。私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整个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加强私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公与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私德教育与公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私德教育,必须对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6,(3):27-3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倡"公德"的人,以之区别于传统伦理中过度使用的"私德"。在梁启超看来,"公德"不仅被视为道德的一种属性教化众人,更是连接群体和构成国家的基础,倡导新道德的目的在于"利群",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在其政治思想中,"公德"围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对"公德"的分析,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而且为国民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社会公德领域,对青少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公德、重视社会公德的风气。要注意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使二者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中"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日益走向公共生活的现实需要。虽然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公德教育的必要,并在德育中加强公德教育的内容,但囿于对公德教育内涵理解上的局限,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狭隘的、功利的"公德教育",掉入"群体之私"陷阱,造成公德教育的异化,甚至走向公德的反面。因此,厘清私德与公德的分野,警惕人性的群体属性中维护"熟人圈"利益的负面影响,以一种真正的公共精神实现对"群体之私"的超越,成为学校公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道高于德     
《师道》2009,(6):62-62
道德是有公德与私德之分的。这是因为有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分,有私天下和公天下之分。刘军宁在《南方周末》发文说,私德与公德都是以天道为基础,以天道为依归的。不信仰天道就没有公理,没有公理就不能产生美德的普遍标准和对所有人具有同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公共空间El益扩张并且传统道德偏重私德的现实历史语境中,大学生公德教育亟需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文章提出,公德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的问题:公德规范与德行动力,即“知”与“行”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公德规范与激发践行规范的精神动力,需要立足理性、情感与效益三条有效路径,并对这些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报刊撷英     
《山东教育》2005,(32):61-6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没有爱,何来师德;时时校正自己的道德坐标;师德须以公德为基础;适当分开私德和公德;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  相似文献   

19.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德性.人无私德则不能具备独立自主之人格以立于社会,人无公德则不能和群结成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从公德与私德的一般理论出发,通过介绍公德与私德的内涵、特点、作用、划分标准及他们的不同之处等来揭示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