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鲧死于治水说流传甚广,为各类史著、教材、读物所采用。实际上,治水决非鲧死之确因,而是鲧以洪水为武器与舜争天下,结果遭诛。  相似文献   

2.
当尧之世,洪水滔天,人民受灾,鲧综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勤死忘身,九年治水,顺欲成功。但鲧过人的才干、直的个性及其部落势力的发展使他同尧舜四岳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鲧反对尧舜禅让更使尧舜决心把他作为政治上最危险的敌人来诛除。于是鲧熔铸神庙礼器做治水器具,成为尧舜以亵读天地祖先神灵的罪名贬之羽山并最终殛之的掩人耳目的口实。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被舜所殛,当是世人的误传和史家的曲解。  相似文献   

3.
禹合诸侯于涂山,为其父鲧死而升化的埠渚之旁山,本夏人圣地,在故陆浑县南,略可当《山海经&;#183;中山经》之堵山,《水经&;#183;伊水注》之孤山,在二里头夏文化区的中心地带;禹娶之涂山氏,本为蜀山氏,在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以独(蜀)山为宗山,考古文化上属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两族世为婚姻,故禹与涂山氏能“通之于台桑”,幽会于桑间陌上;涂与蜀、堵、浊、独等古音相近,又都和禹牵联在一起,口口相传混而不辨。有关涂山的研究,大多是猜测或以理度之,缺少综合性的历史分析,这是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5.
古时候,有舜殛鲧而用禹的故事,禹的成功住于他兴修水利,合理疏导;鲧的失败在于拦河建坝。水来土淹.导致洪水更加泛滥。如今,一些青春懵懂时期的孩子们心中也有这么场泛滥的洪水,他们说自己不被关心,不被重视,只有在堕落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面对这样的洪水,班主任们有时却是鲧的角色:没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设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是盲目封堵,指责孩子的行为,甚至冷嘲热讽.于是,孩子们更加不理懈.心中的这场洪水更加泛滥。  相似文献   

6.
夏鲧是中国古代颇具争议的神话历史人物,在传统儒家主流文化体系中,他是恶名昭著的"四凶"之一,而在神话传说和其它文献记载中,他又是治水未成身先死的悲剧英雄,历代对夏鲧死因的争论虽绵延不绝却又莫衷一是。本文从历代关于夏鲧死因的几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入手,结合"夏鲧作城"的文献记载,将夏鲧置身于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其被杀的深层原因,重新确立其作为时代先行者和治水英雄的历史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 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壅室穆穆,为纲为纪“。父鲧,受尧命治理洪水,无功被诛。舜命禹继鲧业,任司空。禹吸取父鲧治水失败教训,采疏导之法,平水土,归九流。居外十三年,栉风沐雨,劳神焦思。三十娶妻于涂山,三宿而别,后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似文献   

8.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夺取了生命。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的方法,造堤修坝,水来土挡。结果猛涨的洪水冲塌了堤防,水灾闹得更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后又派禹去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的教训,采用修河道通水流排水的办法,后经十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而被人民拥戴为帝。  相似文献   

9.
不辩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清晰明确的是非界限是一个民族正气凛然,精神奋发的标志。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候,不同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和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着眼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王逸注:“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王逸解为很愎,洪氏补注引一本作腹,又引《毛诗》郑笺“腹犹怀抱也”为说。很愎,怀抱,均颇费解。今按愎与復古音同,义得相通。《说文》二篇下云:“復,往来也。谓往来復重也”,(依一切经音义卷六引)是復有復重之义。復鲧者,谓復重鲧职,即继承鲧之职事,与下文“续初继业”同义。此二句言伯禹继承鲧之职事,从何改变其治法耶?如此解释,方与上文“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两句,文义一贯。  相似文献   

11.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2.
上古传说中关于鲧与共工的故事颇多,且二者的读音相同,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帝系:共工是氏族名,炎帝后裔,鲧是失败的治水英雄,黄帝后裔。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历史,总是和龙分不开。于是幻化的故事里,也就少不了蛟龙的身影。传说,当初的大地洪水滔天,鲧奉命治水,他盗用了天帝的宝物“息壤”,用来堵塞洪水。然而洪水并未根治,而盗息壤又事发,鲧被舜帝两罪并罚,命祝融将  相似文献   

14.
要探究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首先要了解当时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背景:也就是在大禹治水之前,禹的父亲鲧是被尧、舜殛杀的。尧舜为什么要殛杀鲧呢?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因为鲧治水无功。笔经过考证,认为鲧的被杀,是古中原地区部族问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黄帝尧舜禹时期是古中原地区遭逢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大变革、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16.
鲧是尧时的一位部落首领,是一个很有治水经验和才能的人。因为个性“婢直”,与尧不合,后因反对尧让天下于舜而得罪尧,被杀。后世人们为了维护尧的光辉形象,遂为鲧制造出种种该杀的理由,并加上了种种诬蔑之辞,使其成为失败者,“不才子”,“四凶”之一。事实上,鲧是一个直言敢谏,治水有方的英雄。他的被诬蔑,是统治者及其卫道者为塑造圣王明君而使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不过鲧却的确是有的,七年以前,我还亲眼看见他到昆仑山脚下去赏梅花的。”  相似文献   

18.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9.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