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一个父亲的发现》的作者Sherwood Anderson是美国现代诗人和小说家。他生长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这个小镇的贫民生活。从他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窥探到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及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流派。  相似文献   

2.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人的异化"是《小镇畸人》表现的主题,也是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小镇畸人》里的"畸人"们生活在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巨大转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丧失了集体身份,在传统清教思想影响下对性的过度压抑,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内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和"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王亚荣 《考试周刊》2012,(92):28-29
在舍伍德·安德森众多的作品中,《小城畸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这部小说揭示出美国中西部小镇封闭的生活方式、狭隘的价值观念对人性造成的扭曲.深刻挖掘出现代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痛苦和孤独。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德森的写作艺术特色。通过对“小镇”与“畸人”的描写寻找实现人性自我救赎的途径,使畸人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使现代社会也能够适应各种人性的存在.从而阐释了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类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4.
曹霞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24-126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画卷: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人们的精神荒原,荒原中的人们醉生梦死。主要从人物刻画、象征隐喻入手,探索"荒原"在小说中的表征,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荒原时代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仅凭这一作品,艾里森就确立了自己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作者艾里森在小说中从一个疲于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的真实感受出发,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压迫与蔑视已上升为无视其存在,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了自我以求融入白人社会,而最终陷入"无形"的境遇,小说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渲染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之一,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文章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个叫福克斯的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终年降雨丰沛,四周围绕着道格拉斯杉、红杉、云杉和稀有的红雪松。小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一段惊世爱情营造了绝美的意境。某个天幕阴沉,暮色渐染的傍晚,因伐木业的衰败而陷入经济困境,几近废弃的福克斯小镇在斯蒂芬妮·梅尔的笔下得到重生。这位才女的"暮色"系列四部曲的大卖让小镇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更给小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真正让福克斯名声大震的功臣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系列电影《暮光之城》。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夜之间小镇生机盎然,宛若盛世繁花。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自然角度、两性角度和民族角度分析了小说《百年孤独》,从马孔多小镇的兴盛到衰落的变化,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男性与女性的对比,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倡导两性的平等和谐;从美国香蕉公司对工人的剥削,工人罢工和政府大屠杀事件,批判了统治阶层和殖民者,倡导民族团结。文章通过对小说的深入解读,挖掘了小说中作者所隐含的生态女性思想,有助于在当今世界唤起人们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袁群  魏军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14-116,132
感性、冲动和神秘是哥特小说人物的主要特征.哥特式人物赤裸裸地暴露现实社会人们的欲望与邪恶的一面,也在设计着一次次的惩罚.哥特式人物的基本内涵展露了被社会异化的人的模样与人们对一切保存在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渴望和肯定.哥特小说试图把人们心灵的晦暗与苦难的一面坦诚地倾诉出来,通过丑的一面激起人们对美的思考.本文试图对哥特式小说的人物内涵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恐怖小说创作模式——社会恐怖小说,他的作品不再强调超自然的描写,而是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恐怖故事向社会各个层面纵深发展,从而审视深刻的社会现实。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改编继承了小说文本最显著的特性——社会现实性,改编特色在于影片常反映出现代生活的"焦虑性"、现实中人的"面具性"、人类精神的"希望性"。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金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结合生态批评的理论解读迪金森诗歌,发现其自然诗歌中体现融入自然之乐,感受自然的无私和慷慨,对自然充满了深切的生态关怀。同时,诗人还对人自身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和智慧进行了反思,指出人类的机械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诗人还思考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物质观念,强调努力保持心灵纯净的必要性。这些生态智慧无疑对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兄弟姐妹历来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美好情操。德昂族茶俗文化作为传统生态意识的古老园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生态资源。为与自然相互调适、和谐相处,德昂族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文化适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化育和成全,从三个方面即把自然解放出来以恢复自然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本性、把人解放出来以恢复人与自然内在的精神性联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以绽放自然的美的特性来把握。激活这一思想,有助于智慧性地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凸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该理论把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如何养护身心、待人接物、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大道和生学”理论,必将帮助我们达到自我身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和谐,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诗人叶芝的一生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尔兰民族命运的关注,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叶芝才具有了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诗歌,会发现叶芝的自然观不仅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西方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还体现在积极寻求人类内部生态的平衡。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探讨叶芝诗歌中蕴含的生态观,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中国的文坛集束式地推出了真正生态意义上的动物小说,这些小说都表达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思想:不应单纯地将动物视为有异于人类的"他者",而应将其视为是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要平等对待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品建构一系列生态灾难意象,警示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和对动物的热爱,并且在对狼、獒、虎等自然动物原始野性生命形态的展示中,激起我们对人性弱化和丧失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对埃格敦荒原的描述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整体观:自然环境不再纯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具有积极的生命形态和独立的生存意蕴,人物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荒原动植物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渴求及对非人类生物形式的同情与关怀。而哈代对主要人物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亲近自然,远离自然,回归自然)的对比述写则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生态主题: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功夫茶,其茶道体现了人性之美与环境之美,其泡茶文化闪烁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光芒。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通过茶道艺术之美、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情以及意蕴茶中之"和",能使人在竞争下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自然移情于这种融入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寻求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之美,即"天人合一",正暗合于当下的生态意识的审美意义,领悟生命中深刻的内容,提升生命的精神内涵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