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语句内特定词汇和结构表达的命题意义叫言内意义,言内意义对听者或读者造成影响的意义叫言外意义.同时具有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的话语叫言语行为,而出于礼貌考虑间接执行请求、拒绝或抱怨等功能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表示同一言外行为的言内行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文章选取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台词作为案例,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等一系列有关概念及其相互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探索与言内行为有关的各个翻译原则及其横向、纵向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示语言学课程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联系这一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反讽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的角度探讨反讽问题。反讽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反讽原则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既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对There be句式进行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三个层次的立体透视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常用句式的语用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言外行为     
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实质就是有关言外行为的理论.言外行为包括言外确切意义和言外行为结构,本文即从这两方面对言外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论述,旨在解决交际过程中我们该从哪些层面去理解话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三种言语行为,分别蕴含于说话者的言语表述行为中。言内行为表达着言语行为的表层文字意义,言外行为传递着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言后行为隐含着话者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本文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应用,可促进大学英语四级的四级短篇听力理解教学和学生英语言语行为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大核心理论,反讽也是各大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本文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主体,首先概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反讽的相关性,其次,对小说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而其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可分为5类: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宣告性反讽。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人们对"反讽"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理论包括:话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与言外行为相比,言后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语言交际者的互动性出发,结合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台词分析,探讨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的关系,借此引起人们对交际中言语行为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视角,主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究法国短篇小说家Guy De Maupassant《钻石项链》中的反讽艺术,证实了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人们日常语言使用的反讽言语行为,而且也对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种种反讽言语行为具有诠释作用,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分析实际文本的独到性。  相似文献   

9.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重要的理论之一,能够帮助学者更深入地探究文学作品的技巧应用特征。而反讽作为常见的写作手法,与言语行为理论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刻分析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体验其反讽言语行为的内涵和魅力。基于此,结合《傲慢与偏见》的故事简介和言语行为理论,探究了《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研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从微观言语和宏观言语两个方面剖析作品里的言语反讽,揭示作品的反讽主题。  相似文献   

11.
蒋天晨 《海外英语》2014,(5):190-191
Speech Act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pragmatic field.And this theory has gradually been applied into literary criticism.Irony is not only a generally-used communicative skill,but also a hot language phenomenon in literature which aroused linguists,writers and even philosophers'interest.The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iron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which is the illocutionary act they both have.Accordingly,the combination of both can enable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works.Hence,this thesis reviews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ony and Speech Act Theory;elaborates on irony i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on the basis of Speech Act Theory.  相似文献   

12.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语言学定义语言学习与各种语言学理论的关系的本质,它可帮助教师选择学的方法。本文如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根据这一理论,当一个说话时会同时产生三种行为,即:言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最关注的是言外行的为,它试图解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3.
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言外行为包括初级的、明晰的和间接的言外行为,不同的言外行为体现出不同的文体功能。文章简要论述了这三种言外行为的文体功能,以便英语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能更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是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文艺学习》"编者的话"通过"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编者的交际意图。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效果,从而揭示"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潜在的"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禀赋。言语行为的话段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实现言语行为的施为性意义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制约言语施为性的因素主要是形式意义和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往往被认为是疑问句中的次要类型,其语用作用更是容易被忽视。通过对其定义、译名、语用、翻译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认为它不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疑问句,而且,也是一种言外行为,表达多种间接言语行为,起着其它疑问句所无法比拟的修辞和语用作用在句型转换、言外行为和翻译实践上有它鲜明的特色。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疑问句类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武敏 《海外英语》2012,(15):82-83,95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用学的经典课题,言语行为研究受到前贤时哲的持续关注,涌现了诸多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和方向的研究态势,形式逻辑研究传统是其中之一。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言语行为的本质认识、实际言语行为范畴等方面梳理形式化研究之特点,可以认清该研究态势背后的成因。包括言语行为理论建立的历史渊源,语力研究的侧重及其性质的认知.以及研究材料和方法等。随着语用学自身的发展、研究者对话语认识的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提升,言语行为研究呈现了新的界面,即面向现场即席话语。秉承这一思路,研究者可以在分析现场即席话语中施事行为/语力的性质与特征基础上,运用多模态语言研究手段.借助仿真建模的核心步骤。这种研究在内容、材料、方法与路径上拓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及相关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翻译等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三种行为:叙事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依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使译文和原文在施事行为(作者的真实意图)、叙事行为(语言形式)、成事行为(表达效果或产生的交际后果)三个方面的绝对等值。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者应该舍弃原文的叙事行为,而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实施行为和成事行为方面的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