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上海市363名普通高校在职教师的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相关性、回归统计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团队研究的认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及共享环境是体育科技创新的前提;参与团队研究难以满足教师心理和现实需求;高学历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团队构建认同度较高;不同科研环境下体育教师对于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性;体育科研团队构建中团队目标与部门目标不一致,难以获得部门支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构建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团队领导是团队凝聚力和良好团队文化形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OA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开放、自由、免费、共享为理念的全新信息资源出版交流模式。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学在信息资源出版、交流、传播等方面高度契合OA理念,其文学作品出版层面的特点体现为平等自由、出版便捷、费用低廉、价值可靠,其交流传播层面的特点体现为资源共享、免费获取、容易复制、保存长久。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学有着悠久的开放共享出版理念,OA必将在中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腾讯QQ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同步与异步交流兼容,支持群共享,群聊、私聊、邮箱,QQ空间,微博,微信等功能特性,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网络互动软件之一.本文简述了科研团队协作平台的研究现状,阐释了科研团队QQ群的概念,分析了基于QQ群的科研协作平台的特点,以施拉姆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科研团队协作平台的应用模型,以期促进科研团队成员的信息交流、学术共享、科研协作和知识管理,有助于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果产出.  相似文献   

4.
以"凹土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论述了知识服务环境下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合作建库嵌入科研一线,立足知识发现、知识重组与知识共享开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默会知识的含义、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获取默会知识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鉴于默会知识的特殊性,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获取该知识需通过以下方式:交流与对话,观察与模仿,独立或参与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受知识主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减少或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知识转移必须制定科学的对策,如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建立知识转移的信任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评估系统等,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7.
知识交流在促进大学与利益相关者协同起着核心传导作用。本研究从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职能出发,构建了大学教育—科研—创业的微观三螺旋创新体系,为探讨大学系统提升知识交流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麻省理工学院三螺旋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交流的核心实践路径表现为:在教育方面,开设整合式课程、实施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推进跨学科教育制度化,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在科研方面,平衡好奇心驱动与应用导向驱动的基础研究、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激励学生参与研究,核心是发现新理论与方法;在创业方面,缩小成果与市场的差距、促进与合作伙伴的非正式对话和正式协商、积极推动学术创业,核心是创造新产品、服务和系统。结合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案例与我国大学创新体系知识交流现状,本研究从改革教学与评估模式、优化科研环境与管理、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合作、构建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四方面提出加强知识交流的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内隐情景下,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主体.由于高校教师在教育背景、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职称及个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高校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必要的.文章在分析知识内隐情境下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教师知识共享的对策建议,为高校教师间知识共享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学校知识共享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问卷调查对高等学校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共享实现的方式,探寻实现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高等学校间的知识共享,促进高校教学内容更新,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对于普遍提升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科研设备共享、跨学科合作研究、综合性交叉性研究平台与研究中心建设、导师群体与人才交流等方面阐述了德国"大科学"研究模式下博士生培养的科研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25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少数民族心理的研究是其重要的内容。通过对1980-2004年我国各相关期刊发表的有关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25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成果数量日趋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实证,研究对象日趋广泛,研究内容日趋多元。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也存在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片面,研究对象的选择存在明显不平衡,研究主体有限等问题。今后,在少数民族心理研究中,应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扩充研究主体,深化研究内容,并广泛运用研究成果,我国的少数民族心理研究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音乐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当今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一方面亟需加强“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质的研究”,在教育实践中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是实际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学理上而言,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证实的心理现象,它是以本体论为前提预设,以可证实性为表现形式,以实验方法为技术支持,在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中,成为心理学在学术规范内唯自然科学化研究的先导。然而,从文化学视角,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观性、价值性以及心理的常识性水平,表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客观性的背后是鲜明的文化品性。所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品性彰显,呼唤着心理学研究从学理上的努力向价值追求转向,呼唤着心理学研究的文化个性。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对象成为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4.
科学心理学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取向受到众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新思想的批评。该文通过回顾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对科学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作了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心理学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重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强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3)推动本土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最终,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理论,即一种普适性理论将会把它们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教育社会心理学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还缺乏严密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合理的逻辑起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互动”的社会行为,研究对象不是在教育心理学中增加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也不是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沿袭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主要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团体中进行互动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学的运用,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对感知觉的量化处理,并由此而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其后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数学便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的众多研究领域,突出的领域主要有:智力的研究,人格的研究,学习的研究,思维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脑的研究,都在于数学的成功运用。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学本身并不是心理学,也不构成什么心理学的体系,但它是推动心理学迈向科学殿堂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始发展阶段和失去规范阶段。目前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和心理学科学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未来方向是:树立科学的“大心理学观”;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9.
自1980年以来,中国本土心理学经历了30年的研究历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面临着不少困境,首先表现概念界定的混乱,使得各方研究难以形成合力,阻碍深入发展;第二,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深受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抑制了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和哲学取向,限制了创造性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第三,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由于没有深刻的中国文化为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建构成熟的理论模式。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者有必要以整合的思想,在研究原则、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调整。只有这样中国本土心理学才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并早日跻身世界科学心理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语言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语言"也成为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维度。由此,传统心理学"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此基础上,当前的话语心理学及心理学语言形态等问题成为心理学语言转向的集中体现。心理学的语言转向的意义在于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问题"也将成为心理学研究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