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世界各国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总结一战教训,捍卫人类尊严,企盼和平安宁,深刻反思历史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当下面临的问题。芮信老师以教科书编者的视角追忆战争,从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入手,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对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看法与思考,以说明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做总结,而是要提出有意义的新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去。  相似文献   

2.
与史著不同,历史教科书的课文结构要复杂一些,“正文”是其主要部分,一般表现为大字内容,以区别于“小字”内容,如“注释”“阅读材料”等,此外还包括插图(包括表格)、习题等部分。总的来说,民国历史教科书课文结构经历了一个由沿袭史著单一结构到不断趋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国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热心支持,以及一批研究有素的历史学者的参与,出版了一批有特点、有质量、有影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评价的本质是对价值客体(教科书)的某些属性能否满足价值主体(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判断。按照教科书评价本质的显性表达,基于评价目的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基于评价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基于评价形态可分为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基于评价方法可分为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教科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为教科书的编制、审定、选用、使用、修订提供服务,评价时应遵守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4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国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  相似文献   

6.
史海永 《考试周刊》2011,(25):19-20
作者结合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探究不同时间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内容上和体例上发生的变化,认为其反映了中学历史教育时代与社会思想,并指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辑出版发行将给今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小学教科书的多样化,各地如何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教科书成为问题焦点,立足于选用的中小学教科书评价自然备受关注。但目前的教科书选用评价存在着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标准欠科学、理论视角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教科书评价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科书选用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自历史学科在晚清成为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中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后,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民国时期便日新月异,而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教科书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趋于多元。章节体、大小字、前言与课后习题,以及史料与图表等的普遍运用,奠定了我国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形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育是型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历史教科书更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其作用可能是无可替代的。战后台湾因为现实的政治和特殊的历史情势,在中小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可以说是台湾政情的浓缩版。  相似文献   

10.
11.
世纪百年,见证了我国数学课程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走向独立言说、自主行进的曲折历程。历史给人以经验,给人以教训,给人以启迪。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数学教科书与数学教学的发展对于全国数学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里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纂与数学教学情况的理性审视,以梳理过去、明晰走向,为“苏派”数学教科书建设与数学教学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高度重视对美国历史的介绍,但素材的剪裁与取舍,历史问题的叙述与评价,也深深地烙上“中国意识”的印记,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近现代以来互动关系的历程,揭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其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叙述民国建立过程的重要文本。作为新生政权,民国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在辛亥革命叙述中,建构了"共和"话语和"五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并且,透过对辛亥革命具体过程的叙述和民国缔造者的塑造,新政权努力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叙述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既透露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历史叙述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民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热心支持,以及一批研究有素的历史学者的参与,出了一批有特点、有质量、有影响的中学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不少历史学者和教师就课程内容如何组织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的争论,大致形成了“直线式”和“圆周式”的两种观点。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圆周式则是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因为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要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历史,所以采用直线式体系很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缺陷,于是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建立后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知识体系设计上基本采用“通史”类圆周式的设计。而圆周式的设计也存在不少弊端,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一个从译介、改编到自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国人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有着直接关系。当然,里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实质上是编写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直接关系着教科书的水平和质量 ,决定着教科书的风格和特色 ,影响着广大师生对教科书的评价。再创造既涉及教科书内容 ,又涉及教科书形式 ,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科书形式的关键。《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 ,历史教学内容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 ,可以更好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主题式已成为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共同选择。因此 ,如何对主题呈现方式进行再创造 ,编出各自的特色 ,成为各种…  相似文献   

18.
<正>一、阐明历史教科书中人物评价问题的必要性笔者查阅了人教社自1992年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搜集其中历史人物,列出了近二十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初步分类统计表(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列出)。据统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330人,其中帝王将相170人,占总人数的51.5%,科学技术、思想文学艺术领域的人物117人,占35.4%;农民起义领袖有12人,约占3.6%;少数民族人物涉及29人,约占8.7%;女性6人,占1.8%。统计数据显示,帝王将相占据了总人数的二分之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甲午战争的重要当事国,韩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都会讲述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初中阶段的《中学历史2》和高中阶段的《韩国史》《东亚史》《世界史》等教科书,在不同的章节讲述了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虽详略、视角有所不同,但均把甲午战争视为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20.
国民政府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专门编审机构与组织,审查方式确立为国家审定制,力求出版机构多元化,取缔"不良"教科书,内容强调民族性,编制补充读物以丰富学习材料。这些措施可以追溯到召开于1928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的相关主张,许多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