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奴”在上古社会已有了.是“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无偿劳动的人。”还有“使之为奴;奴役”的意思。汉魏六朝时,“奴”作为一种鄙称,如《后汉书·逸民传》有“狂奴”,《晋书·刘曜载记》有“胡奴”。这个“奴”不是指奴隶了,意义开始发生变化。到唐代,出现了“田舍奴”.犹言乡巴佬,含有鄙其无知之意。”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田舍奴,我蛊妄哉?因大谐笑。”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试用本),是根据原国家教委基教司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编写的。它经过七年多试用,又根据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原则有四条,下面结合修订内容及其表现的新意,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孝亲敬老的温馨时刻。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重阳”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根据《周易》的理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相似文献   

4.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记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朱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丈。  相似文献   

5.
背景链接 《孔子项讫相问书》是一篇唐代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是佛教用语,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内容逐渐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清末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即敦煌变文。  相似文献   

6.
1.镜头见证时代的变迁。下图《桑登分到了土地》中的主人公,是个身世很苦的老农奴,遭受过农奴主重刑处罚。新中国的废奴运动让他获得了这块写着“桑登田”的木牌,分到了自己的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相似文献   

7.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抗日救亡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中心主题。期间,香港发动了为时三天的“一碗饭运动”。文章从阐明具体历史史实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一爱国举动一方面表现了近代民众对故国故土和传统文化的执着眷念,另一方面表现了近代民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可以更好地诠释和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三部字书(简称唐代“三书”)是汉语文字学史上重要的三部字样书。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12.
《人生十六七》2015,(1):31-31
每年的12月9日这一天前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学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从先烈们为民族、为图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奋不顾身里,汲取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挑战未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唐朝时期以九月九日为题材的诗歌数量众多,仅《全唐诗》中就达300首以上。这些作品对陶渊明典故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又促进了佳作的产生。就创作场景而言,九月九日诗可以大致分为私人吟咏和宴会唱和两种类型。初唐时期九月九日应制诗中,陶渊明典故出现的频率较少,这与陶渊明诗歌与故事的消极基调有很大关系。私人作诗方面,崔国辅的《九日》出现了登高和菊的内容,并且也言及了陶渊明,说明陶渊明的故事已深入人心。在典故运用方面,唐代九月九日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酒”“菊酒”等因素就是源自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对陶渊明个人形象的接受上,进入唐代之后发生了从呼为陶征士的隐者和田园诗人形象,到称呼为彭泽令的变化,被描写成即使是担任官职,也要守住精神净土的人物。而在唐代九月九日诗,“陶渊明”这一形象常被用来比喻赠答的对方或作者自己,用以形容其志趣。  相似文献   

14.
从2004的春季起,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将首先在各个实验区投入使用。新课标《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本书”)与九年级上册一样,也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它的指导思想、特点和体例  相似文献   

15.
周耀东 《历史学习》2004,(10):24-25
现行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上册在美国内战一目内容中提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以下简称《解放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教师能紧扣教材,并能够对“叛乱诸州”四个字进行分析和说明。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将《解放宣言》中仅废除“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制视为林肯废奴思想的一个局限性。事实真是如此吗?1.林肯废奴思想是坚定的,这是他废奴的根本动力美国独立后,政治上建立了由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组成的联合政府,经济上存在两种主要的经济形式,…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小语六年制第九册《古诗二首》选入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诗中的“江清月近人”一句,人教社“教参”(1988年第二版)中解释为“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其中的“近”作“接近”讲。我认为,这首诗中的“近”,应当作“亲密”讲较为贴切。因为,从全诗所表现的意境来看,作者所描写的雾气笼罩的小洲,日暮空旷的原野,天好像比树  相似文献   

17.
朱文广  贾庆军 《天中学刊》2011,26(1):104-108
嵇永仁的《扯淡歌》作为一种南来上层知识分子的文化载体,在与北方赛社及基层民众结合后,具有了表现中国基层民众意识倾向的功能。在历史观方面,《扯淡歌》反映了上党乃至中国基层民众尚处于半自觉状态的历史观:对历史人事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流思想特点;对农民起义持反感贬视的态度;能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充斥着超然、不满与农本意识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有趣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数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因为是数了九个“九’,所以又称为“九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用图表等形式表现气候变化的,称为《九九消寒图》。  相似文献   

19.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九”与“久久”谐音,人们因此赋予了这个节日健康、长寿、吉祥、团圆等各种美好的寓意。重阳佳节,秋高气爽,最适宜登高怀远,所以也被称为“登高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把酒赏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词佳作。唐代诗人王维在他十七岁时,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似文献   

20.
《中途》之主人公因受自身殖民身份所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表现出非裔美国人与生俱来的中间性。他在空间上斡旋于美国白人社会与被贩卖的黑人之间,徘徊于贩奴派与贸易派之间;在时间上,他游移于他父亲所代表的充满反抗性的逃奴与他兄弟所代表的"良好黑鬼"这两代非裔美国人之间。中间性使主人公无所归依。作者安排主人公重写贩奴史上的"中途",书写历史空白,为非裔美国人提供了一条超越中间性,迈向自由的通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