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岁末,突如其来的海啸震惊了全世界,也包括我所在的学校。灾难发生后几天,高二有个班发起了募捐活动,很快,学校德育处接手了此事,一场为灾民献爱心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学校规定,学生捐款以班为单位,班主任随本班捐款,并准备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举行一个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2.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鸦片战争》中的马戛尔尼访华故事为例来探讨教学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过程中,天津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和活动中心之一:从殚精竭虑地要在天津登岸到对天津细致入微地观察,直至不遗余力地谋求在天津开埠。对该使团与天津的不解之缘进行历史回顾和反思显然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过程中的活动,重点论述了随同该使团使华对斯当东一生的影响,旨在引起史学界对这位曾在中英关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庄子说:“大言炎火,小言詹詹。”合乎大道的言论,美好而盛大,拘于小术的言论,必定琐碎、拖沓。  相似文献   

7.
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使华过程中关于清代承德经济和社会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使团成员对城市规划、黄教寺庙及喇嘛、承德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叙述是研究清代承德、建设"避暑山庄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为了达到与中国交往、通商等目的,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带着代表当时欧洲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文明成果的600箱礼物。这些贵重的礼品却遭到当时中国政府的冷遇,甚至为这些礼物是"礼品"还是"贡品"引发了双方不同的理解和争执。这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初次碰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元1792年,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来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想借此机会打开中国的大门,然而这次外交失败了,但通过这次祝寿他窥探了大清的实情,可以说中英两国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48年前马戛尔尼来热河觐见乾隆皇帝时埋下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历史最直观的呈现,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图片语言,阐释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时,往往一图胜千言。因此,历史图片越来越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青睐,但教科书和部分教师在选图、配图、图片说明、使用效果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结合课例和教科书所选图片谈谈选用历史图片应遵循的"科学性"原则,恳请专家与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目前。老师们都知道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也都很警惕关于教还是不教的问题。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把握.许多老师心存疑惑。教还是不教。这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教育教学的情境是一种复杂情境。老师们要想理解教育理想实现的规律和复杂性。也必须返回到复杂的教育情境来就事论事。下面,我想和老师们一起来分享某幼儿园的团队反思过程,希望对大家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以二百年前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使华这一中西交往史中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就中西文明、世界体系、现代化等问题所阐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个利好,一个利空,博弈创业路 "如果你非要说个时间,那就是4月吧."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创业板的推出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解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文化误读开始,试将马戛尔尼使华置于全球化大历史背景中加以考查。分析中英双方文化预设上的差别,及两者在礼品和礼仪上产生的不同误读,阐明民族文化应不断创新与变革,方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15.
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想知道吗?不妨做一下以下的测试。1.好朋友约会迟到了,你可能会:A.心中埋怨并且出语伤人,所以你的好朋友通常不多,并且交往不长久B.即便有点生气,你也会很关切地先询问对方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  相似文献   

16.
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客观上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改善中英关系和扩大对华贸易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降低自华进口茶叶税、减少清廷对英贸易限制、改善英商在华处境、开拓新的殖民市场和争取领事裁判权是英国对华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英方此次遣使访华的根本动因。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只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附加结果,不能作为使团此次出访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电大》2006,(5):55-55
可怜的替罪羊 英语课上,我坐在第二排,前面的男生正趴在课桌上睡大觉。我穿着一件高领的毛衣,耳朵上戴着耳机,录音机放在桌斗里,假装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其实耳朵里正充斥着张惠妹的《当我开始偷偷地想你》。听着听着,忘形了,不自觉地跟着哼了起来,那声音比老师的声音还大。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同桌连忙止住了正得意的我。老师走到我前面的男生面前,“叭”地用书抡了一下他的头:“睡就睡吧,你给我哼哼个啥!”  相似文献   

18.
运河一直是粮食、木材等传统货物的水上交通线,然而在明、清两朝各见证了一次西洋奇器的运输。利玛窦和马戛尔尼来华均试图利用西器打开中国的国门。在二人间隔的近两百年中,西方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以西器为媒介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方式。西器蕴含的先进技术,本应该引起明清统治者的警觉,然而,天朝上国观念和华夷之辨传统,使得两百年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却从未改变。万历帝接受了利玛窦“入贡的方物”,并允许他以“西洋陪臣”的身份留在北京,看重的是西器的玩赏性,以及利玛窦恭敬谦逊的态度。近两百年后,马戛尔尼带着代表欧洲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礼物来到中国,而乾隆帝却只注重送礼的形式而轻视礼物的内容,在朝贡礼仪上锱铢必较,对其带来的先进科技产品却置若罔闻,错失参与近代化竞争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招生考试通讯》2006,(7):17-21
一般情况下,考生志愿信息卡上,每一批志愿栏后面都有“服从调配”栏。设计此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考志愿填报中报考人数分布不均的现象,提高考生被录取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是两大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接触。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英双方摩擦不断。中英双方的分歧在于出访目的、礼品的定位和最后的礼仪之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