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智 《政治课教学》2003,(10):40-41
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涉及政、史、地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二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上美国和现阶段我国关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一些问题;二是城市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说它是一道好题,是因为:1.试题涉及的时空跨度大。从19世纪中期美国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例如:有欧亚移民、奴隶贸易、国内移民),到我国近年来的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例如:改革开放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城市化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相距…  相似文献   

2.
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选材平实,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爱因斯坦热”现象,并以爱因斯坦与科学态度为切入点融合中西历史。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各版本必修教科书中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陌生感。本题的设问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命题立意看,本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总体上看,第40题不失为一道好题。笔者参加了2013年高考吉林省历史阅卷工作,下面就谈谈第40题的阅卷感受及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3.
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福建省文综卷地理科非选择题部分考生成绩很低。通过对考生的答题情况抽样分析发现,考生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理概念与原理、地理知识结构和地理思维、地理空间判断、审题、答题的文字组织和表述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应试方法指导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11年起,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开始设置开放性题目(第41题),并在试题材料选取、问题设计、评分参考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使试题考查功能更为明确、具体,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综合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37题第(1)问有“答案就在材料中”之嫌,这是命题之大忌。37题作为材料型历史试题,按命题要求,命题者给考生选定材料、设计问题、标明分值并设计“参考答案”。对于考生而言,要根据答题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可是考生解答37题第(1)问时,却可以就地取材。文综考完后,我问考生试题难易时,考生认为历史题不难,答案就在材料中。  相似文献   

6.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稳定中有所创新,其中第41题是一道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史学素养的好题。本文结合黑龙江省部分考生第41题的答题情况剖析问题,并就高三复习备考提出一些建议。一、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1题分值为12分,我省考生平均分为4.71分。分析考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高考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指导中学教学。从指导中学教学的角度来讲,试题应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当前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大形势,为中学的学科教学指明方向,从而更有利于中学的学科教学。下面笔者以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选择题为例,浅议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试题的特点,并谈谈对2009—2010学年中学历史复习备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9.
2008年高考题出炉后,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好评如潮。笔者认为,37题在考试内容选择和考查目标确定上呼应了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变革带来了真正的冲击。 从考查内容看,37题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导向。从文明史的视角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成就,被孙中山称为“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文字版)第39题第3问的相关材料及问题如下:(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一、分析试置感悟发展 源于2010年的“历史前提”,成于2011年的“欧洲崛起”,结于2012年的“冲击一反应”,可以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其多元的视角、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形式,给高考历史试题增添了一抹靓丽。一线教师关注第41题,研究第41题,也对第41题寄予了很多期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如下:(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关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广东文综卷历史部分第39题第一问共4分,平均得分为2.52分。共341604份考卷,其中得0分的74806人,占22%;得2分的103800人,占30%;得4分的162998人,占48%。本问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问题与题目所给的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答案完全出自教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材料一为:“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为:“(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  相似文献   

15.
该题选材较平实,问题出在设问部分以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方面。 如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设问的中心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选举志》。相关原文如下:“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2012年和2013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备受争议,命题立意、价值取向、命题技术等都引发了中学历史教师和考生的质疑,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试题难度过大。如果依据试题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严格阅卷的话,这两年高考历史学科全市的平均分应该在40分左右,大幅度偏离了考前的预期和公认的难度标准,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很大困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等新课程实验省、区使用了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对此的总体认识: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过渡平稳,改革力度较大。笔者认为,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分析考生的答题状况,对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是史地政三科的综合题 :第(1)题为历史 ,第(2)题为地理 ,第(3)(4)题为政治 ,共赋分39分 ,是综合性最强、分值最高的试题。本文拟通过对该题的粗浅分析 ,探讨综合题的若干特点。一、从主干材料看 ,综合题具有明确的主题 ,并且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主干材料]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该题主干材料言简意赅 ,明确地点明了题目的主题———人口迁移。围绕这个主题 ,试题涉及美国人口迁移的作用、后果 ,我国人口流动的流向、原因、结果 ,我国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城市化的意义 ,我国三峡建设移民…  相似文献   

19.
漫画题已成为新高考安徽文综卷的固定题型.在政治、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下面以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1、16两道漫画题为分析对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历史地图作为命题素材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不仅要分析历史地图试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更应反思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地理素养培养的现状。本文以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I第41题为例,谈谈加强中学生历史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第41题原题及参考答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