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户生计可持续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持续增收致富,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是否可持续推进。本文以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农民生计方式变迁的剖析,对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一些决定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的选择和生计发展,以及扶贫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了闽江源流域农户生计资本指标,实地调查了13个村260个农户,结果表明:闽江源流域周边农户的生计总资本增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增加,自然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变化不明显;农户对自然资本依赖性较高,现有的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只有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和配套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能力,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计资本转换是生计可持续的内在动因,生计资本转换行动嵌入区域交换系统中,受结构因素约束.当农户通过生计资本转换不能应对频繁的生计风险并从生计风险打击中恢复,或者生计资本转换效率长期维持在较低的均衡水平,农户生计便呈现较强脆弱性.在微观层面,生计脆弱是武陵山区贫困的内在致因,体现为生计风险频发、农户生计资本匮乏、农户生计资本转换能力薄弱等内在关联.在宏观层面,区域交换系统“交换层面”分离导致了区域脆弱,抑制生计资本转换.公共产品供给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核心路径,在延续并增强当前基础性与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应通过构建资产社会政策、发展避灾农业、重构乡村社区社会公共性,有针对性地缓解农户生计脆弱.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太湖平原农业发达,当地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求尽地力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北宋中期以后人地矛盾的不断尖锐,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家庭的生活开支,一些占有"尺寸之地"的农户更是出现劳动力的间歇性闲置,这也使得农民或从家庭内部着眼调整生产结构或转为"他业"来贴补家用,走上兼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的农民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教育是改善农户生计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了解农民教育对生计的影响,本文将农民教育视角与可持续生计视角相结合,分别分析了农民教育对农户生计资产、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农民教育是促进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生态治理过程中与农户生计之间产生的冲突,以农户的生计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为切入点,完善资本结构、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寻求新的路径,用以构建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能力良向互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微观层面上,通过对绵阳市游仙区长明村农户生计资本状况的剖析,得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生计资本的整合运用和生计策略的选择,并为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粤北瑶族地区传统生计以农业种植为主,兼及猪、牛、鸡等家禽家畜的饲养。在市场经济以及政府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种桑养蚕、油茶种植等新兴生计方式得以在连水村出现,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市场化。连水村生计转型的案例说明,传统生计方式对今天民族地区的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新兴的生计方式只有与当地的传统生计模式进行有效对接,才有可能实现生计方式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将生计资本加以拓展,引入"信息资本"的概念,对丽水市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异地转移农户生计资本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而要促进异地转移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就要在政府"异地转移"扶持政策支持下,以人为本,辅之各方力量,努力减少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0.
缓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该文利用湘西自治州三县六个行政村的321份参与式评估农村住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户主特征、风险冲击、生计方式四个方面等十二个指标分组进行交叉分析,探讨总结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户贫困特征。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结构和农户教育文化水平与低贫困发生率具有内在一致性,而弱质型户主农户和高于贫困线且人均收入一般农户更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同时湘西地区农户劳动力负担、医疗教育以及不稳定性生计收入等贫困风险因素依然不减。  相似文献   

11.
在地域、环境、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罗布人传统社会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计方式,同时罗布人还尽量采取其他生计方式以弥补食物的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罗布人的生计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12.
农户融资投向在农业生产风险不同的情况下,融资可得性和融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本文采用数量模型和逻辑推理探讨,农户融资投向的农业生产技术成熟、收益稳定、风险可控时,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是最可取的融资渠道;当农户融资投向的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增加、收益不稳定,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可行性降低;我国三农政策环境得到改善时,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有效性增大。农户的致富期望越来越高,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的融资投向逐步吸引着能力较强的农户,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三农政策环境,促进微型金融与农户融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期,江南地区农民除了从事种植业外,还大量经营副业,松江华亭、娄县两地区农户大都以棉纺织业为主。农民生产成本和收益指农民日常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收益。除去生产成本,农户全年收益还得用于缴纳高额地租,这样下来所剩无几,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一些农户甚至不足以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易地搬迁移民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身份的双重性与搬迁方式的多元性使其社会融入问题更突出、过程更复杂、内容更广泛,因此,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更为迫切。易地搬迁让农户移居到“穿越式”空间,使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交往方式得以延伸、管理方式产生变化,彻底实现了生活的“解放”。不过,搬迁后,农户也面临可持续生计保障难、社会关系网络重塑难、常规化治理资源不足等困境,产生“悬浮式”身份认同。由此,应从个体培育、家庭导引、社区协同和社会支持层面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全方位激发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应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社区认同、重塑社区文化、加速社区融合等手段,实现搬迁农户经济空间、心理空间、服务空间、资源空间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的扶贫实践暴露出减贫成果不可持续等风险,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能力提升问题成为新阶段减贫工作的核心。文章在界定生计可持续性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研究思路,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和金融扶贫三重视角设计了提升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可行路径,并借助X省F县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剖析了各类型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成效。研究发现:为构筑长效减贫机制,必须重视对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建设;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提升路径可解构为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和金融扶贫三重视角;生计可持续性能力提升路径的实施具有差异化特性,实施成效显著且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农业信仰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信仰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巫觋在民间祭祀、农事占卜等活动中往往担任重要角色,通过种种方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入了解云南彝良县农户生计资产情况,本文在对彝良农户的生计资产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EXCEL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彝良农户人力资本数量有优势而质量较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硬指标较低,软指标较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农业生计保持了种植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它们是今天改进与改良种植养殖品种的重要生物资源,而在有突出适应性的传统农业生计基础上建构的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样态,则是为我们今后生活方式的丰富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重要社会文化资源.身处工业时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西南各民族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