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特别喜欢说“然后”。日常交谈也好,会上发言也罢,有不少人都对“然后”这个词情有独钟。有人几乎一口一个“然后”,没完没了,无尽无休。一次参加研究生答辩会,不到十分钟的论文要点陈述,而我指导的一个研究生,用了不止十个“然后”。  相似文献   

2.
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校园,“然后”这个词,特别的口头禅。老师叫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言,说说自己对青春的感想。这个同学说:青春很美好呀!然后呢,它还是很美好的。然后呢,稍稍有一点点惆怅。然后呢,我和我的同学,看来看去都很青春。离开然后,连贯的话都不会说了。加上然后,一个人能扯一堂课。  相似文献   

3.
文雨 《甘肃教育》2008,(20):1-1
“然后”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很普通的词汇,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常用的连词,却形成了近年来口语中最流行的“然后”病,与过去经常听到的“这个”“那个”之类的口语习惯相类似,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这种“然后”病在现实生活中的严重程度:“昨天我遇见多年不见的同学了,  相似文献   

4.
“等你敲门,等你的敲门声像白羽箭一样准确无误地射在我心房最脆弱的那一部分。等你敲门。我握着一只不会走动的老怀表。”敲门,然后回家……“该不该回去呢?”她心里的一个声音问。她的步伐伴随着这个声音一铿一锵,显得凌乱而又琐碎。“该不该呢?”宽宽的街道上充斥着令人心烦的噪音和灰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到本地一所著名的学校听课,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人赞叹,可就一口一个的”然后”很让人反胃。过多的”然后”看上去条分缕析,但实际上暴露出了学生不知道怎样用有条理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缺陷。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我们很多时候都重视读与写,而忽略了对学生听说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孩子们说话时如此多的语病与口头禅。其实也别怪孩子,我们在语文课上,当孩子的发言没有切中“正题”时,不也会一再地提醒:然后呢?然后呢?  相似文献   

6.
麦坦 《八小时以外》2014,(1):121-121
可能是因为父母都是医生,我从小就不把生病当成个事。直到一个星期之前,自己的腿磕在了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水泥地上。我像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回家冲了—下,然后还得意地从抽屉里拿了软膏敷在伤口上,心里想的是:呵呵,自己处理伤口也不是什么难事嘛。然后照常上下班、做瑜伽、跑步。昨天去医院,医生把我痛骂了一顿,然后告诉我,现在伤口严重感染,创面皮肤组织已经坏死,严重的话可能还要植皮,建议住院。  相似文献   

7.
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然后商店里陈列着的木雕可以说琳琅满目,然后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然后目光被几个坐凳吸引住了,然后说是坐凳,然后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然后这些坐凳构思新奇,然后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有的资料解释为“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潘正奇同志在《关于“人恒过,然后能改”》一文中认为上述解释不妥,将此句译成“人难免常常犯错误,(但犯错误)以后要能够改正”。这种解释有见地,但仍有不合文意之处。  相似文献   

9.
话说“然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口头汉语中,快速滋生了一些新的垃圾,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莫明其妙地频繁使用“然后”一词。这一现象先是在演艺界部分青年中流行,随之便泛滥于全国各地,呈不可遏制之势,尤其是大中城市,从中小学到大学,不少学生习以为常。以致于打开电视,只要不是非常严肃的场合,大多能感受到“然后”满天飞,那些访谈类、文娱类节目最有代表性,有的节目主持人居然也受此传染,这类例子太多太常见,故不在此举列。  相似文献   

10.
徐一龙 《大学生》2015,(Z1):129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一个叫“饭否”的东西,说它是网站,又不是普通的网站,特别好玩,自己的一举一动朋友都会知道。见我一脸茫然,朋友举例说:“比如你在马桶上,就可以发一条‘我在马桶上’,所有朋友马上就知道了。”这个气味不正的例子彻底断绝了我先知先觉理解社交网络的沟通可能性,我干嘛要让别人知道我在马桶上啊?  相似文献   

11.
你是一个天才“阴谋家”,自称“诸葛二世”,你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据说你是我们班上众多“军事政变”的“军师”。不过“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因此,你常常“受训于东窗事发之际,穿梭于办公室之间”。每每进了办公室,老师都因你的一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就笑眯眯地“恭送”你回营。你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军人,希望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师。你常说:“臣本布衣,躬耕于‘方田’之上,不怕四面楚歌,让人草木皆兵。”一方棋纸是你的乐土,颗颗棋子儿是你的玩伴儿,同学们都羡慕地称你是“小棋圣”,在学校的象棋大赛中,唯你能…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文科研究生,一直在班级担任班长,所以要经常找班上的同学聊天谈心。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后,我慢慢发现,每次跟班上同学聊天时,同学们用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竟是“无聊”。一段时间,这让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到了二年级,大家却都“无聊”起来了呢?后来我发现,这竟是文科研究生的一个普遍现象,研二似乎成了文科研究生的“无聊期”。  相似文献   

13.
<正>读书读到一段旧事。说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曦之的儿子王徽之,在一个雪夜,忽来兴致,竟从山阴家中出发,披蓑泛舟过剡溪,去寻访好友戴安道。待至戴家门口,却转身吩咐泛舟而归,不敲门,不访友。人问其故,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有时想,若安道在那个美好的雪夜里,燃一只烛,置一副棋,开了门,有心无心地等一个有兴致的友人,那么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呢?是把酒言欢,吟诗作文,然后抵足而眠吗?终归是我的痴想罢了。这一桩寻友,但不求一见的逸事,实在是够洒脱的。回去,好一片白茫茫的辽阔山河啊,雪迎雪送,尽兴则已。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等人不至的自在悠闲,在古人伶仃的身影里,不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寸铁》中楗到一个名叫思孟的人。此君何许人也?我未查过资料,不过文后的注释倒是提供了一点介绍,说他是“北京大学辞退的徐某”(胡风语),并说此君写过一本叫《息邪》的书,把当时新文化运动及其倡导者大大地贬损了一通。  相似文献   

1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指为人之道,亦适用于语文教学。质胜文则使教学显得粗陋,甚或出现讹误;文胜质则易喧宾夺主,甚或背离语文精神。语文教学须本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契合,方为真正之语文。  相似文献   

16.
“然后”在先秦就高度词汇化,由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并虚化出表事理顺序及非顺序关联功能。现代汉语中,“然后”功能发生泛化。由表客观顺承发展成表主观顺序,再泛化成话语标记,最后虚化成话语助势成分。“然后”语法化的形成机制来自心理扫描。由客观扫描到主观虚拟扫描,构成心理扫描链;语义由纯客观性发展成纯主观性,功能由表实体关系到话语无义标记。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发展、只需手指一点一划便可看尽所有景色的时代,你是否还会保留着对外面的世界的那一份憧憬,是否还依然保留着期待遇见惊喜的美好心情?许多人常满足于在网上搜索了目的地的许多图片,然后再沉醉于无限的幻想,以为这也算是一次旅行了,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旅行罢了。而我却想说,"旅行"分旅和行,当然重在一个"行"字,如若不是亲自装上行囊踏上一段旅程,又怎么算旅行过呢?举个例子,你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美国每一个角落的每一处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在上海读研究生的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 2005年考研报名180万人,“中国考研网”被点击十几亿次, 学生都疯狂了!我回答说:不是疯狂,是选择的一个方向而 已。 我想大部分学生都和我一样,标本式的中国学生:小学6 年,初中3年,高中3年,然后考上大学,然后……毕业采  相似文献   

19.
《礼记·学记》中有这洋一段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差不多每个教师部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困”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有了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于是自强不息,边教也学,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大生物学家赫胥黎,一八八五年担任了与占生物学特别有关系的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在教学中,他深感自己缺乏  相似文献   

20.
周伟川老师在《罕见的连环错译》(本刊2006年11期)一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过,然后能改”两句的通常翻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益其所不能”通常翻译为“增加他的才能”与“人恒过,然后能改”通常翻译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是连环错译,前一句应译为“增加他不能做的事情”。笔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