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它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著名散文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广州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小引》中还说,原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我们曾学过这个散文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  相似文献   

2.
综观初中教材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几类,小说多是《呐喊》中的作品,如《故乡》、《孔已己》;散文多是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雪》等;《杂文》则有《友邦惊诧论》、《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相对来说,收录数量挺多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不是很多,散文集也就《朝花夕拾》而已,但他的小说、散文独特、深刻、耐读以至成经典,这无需赘言。而综观鲁迅先生的文章,发现有一个特点,即以四件典型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方法笔者姑妄称之为“四事法”。  相似文献   

4.
【创作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  相似文献   

5.
萧萍 《现代教学》2013,(12):53-5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的篇章文笔深沉隽永,被誉为中国散文中的精品,笔者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赏析本文的对称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也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材料。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了解鲁迅的精神气质、鲜明的思想性格;了解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担当和情怀,阅读《朝花夕拾》也是为学生将来学习鲁迅作品的助力和蓄能,因此要重视《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恩师之一。后收入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的作品。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从饱含情思的追忆,塑造了一位日本医学教师的感人形象。这篇散文涉及到作者留学日本时期的经历、弃医从文的转变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价值。这篇以恩师为文题,以怀念师长为旨意的散文,以平和悠远的情调,真挚深沉的感受,刻骨铭心的记忆,追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  相似文献   

9.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收入散文十篇,小引和后记各一篇。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名为《旧事重提》。这十篇散文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断,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作为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来读。这本散文集能够传之后世、历久弥新,除了上述情况而外,和作品的高度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一、情思隽永含蓄,使文意深刻有力《朝花夕拾》反对封建主义和其他黑暗势力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是通过对往事的回忆,通过那娓娓道来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用意深而笔调平和,这使得《朝花夕拾》具有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是两篇饱含真挚情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独立篇章,而《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中节选的文段,  相似文献   

11.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12.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他众多文章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是鲁迅先生45岁时所作,其中不仅有鲁迅童年、青年时期的视角与想法,更有45岁鲁迅对生活的褒贬,这就形成了《朝花夕拾》中严肃的成人视角与有趣的孩童视角的交织,而它正是我们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朝花夕拾》人情美的宏观考察我们探索和论述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人情美问题,也如研究其它文学和美学课题一样,先应作一番宏观的综合考察。鲁迅全部作品中,无不呈现着丰赡多采,风格特异的人情美,但因内容和文体有别而各显示着不同的感情侧面。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如果说,鲁迅小说中包孕着的常是哀情,杂文中喷射着的多为怒情,则《朝花夕拾》,由其直抒胸臆的散文文体和“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自身生活经历题材,它倾泻着的主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是在颠簸流离的“纷扰”间书写的“闲静”的回忆。散文回溯人生历程,充满生趣,真切自然,将从童年到青年成长阶段经历的人与事娓娓到来。《朝花夕拾》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中学语文教材的事实,使得《朝花夕拾》从未脱离鲁迅研究者的研究视线,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不过,《朝花夕拾》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为学术论文,仅有的几部学术著作也倾向于单篇导读,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朝花夕拾》的综合研究专著。近期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15.
梁蓓 《读写月报》2023,(8):15-18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以细腻的文字、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而被奉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入选部编版教材,《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部编版教材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其地位与重要性可见。除去《小引》和《后记》,《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的散文构成。虽然独立,但是它们不是无序存在的,而是整装在作品集中。引导学生从“单篇”的阅读中发现“整本”的奥秘,对于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主旨、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在叙事节奏?如何实现从“单篇”向“整本”的跨越式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在鲁讯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反映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江浙民俗,这与他生活的地域、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这三大方面对鲁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及民俗事象,透析作品中所隐含的作者对江浙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7.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18.
《朝花夕拾》是具有现实斗争精神的散文集。通过研读所涉篇章,我们对鲁迅的斗争行为作了一次探讨,将其斗争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种类型。承认鲁迅的斗争并非全部正确,并不影响其伟大的反封建斗士形象,这对发现"真"的鲁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鲁迅《朝花夕拾》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发现鲁迅在斗争中引用敌方的语句是刻意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战斗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作者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写作时间从1926年2月到11月,文中涉及的年代大约从1887年到1912年,最初以《旧事重提》的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5期至24期上,1927年5月至7月间,鲁迅在广州将其编为单行本,改名为《朝花夕拾》,并添了《小引》和《后记》,次年九月,由未名社出版。此集共十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在《藤野先生》一文里,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写于1926年的《藤野先生》与其他几篇散文作品原来的总题称《旧事重提》。1927年5月在广州编成集子时,改称《朝花夕拾》。关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