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友人造访,带来一本书——《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以下简称《技巧》),劝我看看,声称值得一读。说实在话,这类书近年来翻阅了不少,千人一面,留下较深印象的,寥寥可数,所以真不想读,怕耗时间,但在友人的极力推荐下,我便试着走了进去。刚打开几页,就觉得此书不同一般,时时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待合拢全书时,我感到,它是新闻学同类著作中  相似文献   

2.
赵钊 《新闻传播》2005,(9):38-38
人生难得有知音。我和正一在黑龙江日报社共事多年,曾多次编发过他的新闻作品,还不明切磋新闻理论的学习心得,也可算是臭(xiu)味相投吧。这一点,我在为他的《鼓翼集》所写的序中曾提到过。既然说过,干嘛旧话重提?皆因这位老弟,虽有敬老之心,却无惜老之念,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几乎是我每期必读的业务刊物,多年来我偏爱它,不仅是它装潢漂亮,更主要是其内容精湛,有可读性,我特别偏爱的是这样几个栏目:一、得奖新闻采写谈,二、新闻纵横,三、新闻改革探讨,四、新闻研究与业务研究,五、访谈录,六、作品评介。原因一是自己也常常给这几个栏目写写文章,二是自己从这些栏目中得益不少。特别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每次都是从历届全国、全省好新闻中摘登几篇,由作者谈采访经历与写作甘苦,这对读者、习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授,是写作经验的直接传递,读来十分亲切可感。由于得奖作品无疑是一种范文,有典型性,加上作者的亲身谈,等于是一种有力的解剖,切中肯綮,所以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作  相似文献   

4.
5.
人人都向往生活的幸福。幸福,这两个早已为人们熟悉的字,多少年来一直挂在人们嘴边;幸福,这两个含意深远的字,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追求。但是,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怎样获得幸福,不同的人又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科威特著名作家兼记者穆尼尔·纳素夫多年来在大型丛刊《阿拉伯人》上连续发表散文,和青年人一起探讨寻求幸福的路径。译者解传广同志长期铢积寸累,收集作者在该刊发表的文章,编译成《愿你一生更幸福》一书,北京出版社出版,向青年人  相似文献   

6.
《华尔街日报》是创刊于1889年的美国财经专业类大报,由美国道·琼斯公司出版。该报政治上拥护共和党,以企业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金融和贸易新闻为主,在纽约、芝加哥等十几个城市出版。1976年,该报与香港《南华早报》、《日本经济新闻》、新加坡《海峡时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等4家合股,在香港出版了《亚洲华尔街日报》。 所谓《华尔街日报》式新闻,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事业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型评论更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对于这一点,人们在认识上没有大的分歧,但在实际工作中,乐于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却并不多;就是在研究领域里,新闻评论的气象也比不上其他新闻体裁的繁荣。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对新闻评论的规律性知之不多,由此产生畏难情绪。新闻界老前辈胡乔木曾经倡导“人人要学会写评论”,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新闻单位时也强调,我们不但要有名记者、名编辑,还要有名评论员。当代新闻工作者要练“十八般武艺”,就要迎难而上;要迎难而上,就需要阶梯,而不能钻木取火式地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8.
苏南 《新闻世界》2010,(10):11-11
新闻界的老前辈艾丰,他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相信许多新闻从业者都读过这本书,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们,对这本书更是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9.
吴功学、芮德法二位同志编纂的《新闻写作指南》,虽然是本参考读物,从编纂宗旨和内容看,却颇有分量,值得新闻界的同志给予重视。新闻写作,不能仅仅理解为新闻的写作。从大众传播学的原理来看现代新闻工作,新闻写作可以说是新闻这一专业活动的系统工程。任何新闻工作者,无论他写作何种体裁的文稿,都绝不单纯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更不会是逢场作戏的兴来之作,而是在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标的传播行动。  相似文献   

10.
因为本人喜欢阅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也常给这些报刊投稿,所以对《新闻与写作》也格外偏爱,可以说是期期精读、细细品味。我觉得这份刊物除了其版面清晰、定价合理之外,主要是其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精品文章多;指导性、实用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创新谈》是刘黑枷同志撰写的一本专著。全书共四十篇文章,约二十万字。作者联系编采工作的实际,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新闻工作如何突破,如何改革,特别是如何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和佛教义理二维视角对《愿文集》重新校读,试作拾遗补正,以便学术界更好地释读敦煌文献并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闻必须新和快,必须把新近发生的事实尽快报道出去。为了快,记者采用信鸽、电话、电报、传真等手段传发稿件。特写《美国第一支直升机采访队》,正是反映新闻工作者如何采用快速手段获取新闻,这一特写本身也抓住了新闻领域中的新事物。 这篇特写抓住个“快”字。一开始便强调新闻记者“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务求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开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特写中的主人公鲍勃和妻子马丽卡“经常是最先到达现场”。他拍摄到现场照片后,接着便“传送到电视台,然后再传往电台”。这些描写,都是为了把又鲜又活的新闻尽快提供给受众。  相似文献   

15.
一本好书,应该能够给读者提供促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来自于丰富的有价值的具体知识,还来自于渗透在字里行间心血凝成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自1984年7月创刊迄今,已出版130多期了。在当今报刊如火如荼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刊物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赢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赞许的目光,发行量大而稳定,已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位居前列。这来之不易的“好收成”,除编辑绞尽脑汁精心运筹,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操劳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诸多优点决定了这一切。 《新闻知识》学术性很强,知识面较广,适合于多层次的读者口味。既有名作、“大手笔”的作品赏析,又有新手的上乘之作评析,独特的栏目更令人耳目一新;“新闻理论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通讯员天地”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有线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它自身宣传作用的发挥程度。而农村广播宣传质量好坏,归根结底在于有没有一支阵容整齐、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然而,农村广播工作队伍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有线广播工作者任务重、条件差、受冷落,因而出现了“跳槽”、“攀高枝”现象,妨害了广播宣传事业。如何抓好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我感到,需要在“建”、“稳”、“训”三个环节上下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8.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像吃饭穿衣一样,我们每天“消费”着大量的新闻。新闻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生活中的喜悦和苦恼、我们对社会的忧虑和思考、我们轻松聊天以及热烈争论的话题又往往来源于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报刊、广播、电视——没有新闻,我们的生活会是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向志:我是河南省《科技经济报》的编辑。我所在的这张四开报纸,每周一期,编采人员只有5人,所以,连采带编还有各项杂务,都得我们这5个人做。因为人少活多,每次出去采访,总是匆匆忙忙,时间紧,但又想在短促的时间里能多抓些材料。结果到这个单位采访半天,到那个单位谈半天,如蜻蜓点水,本子上记了一大堆素材,回来写时却缺这少那,写出的稿  相似文献   

20.
《你是一座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集,许多人含着眼泪读完了这本反映现实生活的纪实作品。作者通过深入采访,跟踪吴天祥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到一个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当代人民公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完美形象,弘扬了一种无私无畏、可钦可敬的吴天祥精神。什么是“吴天祥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吴天祥精神”是对当前两个文明“失衡”现象起制衡作用的巨大力量,它是社会精神主流的代表。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巨变,同时社会不小的层面产生过精神迷失,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一时泛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天祥起而与这种物欲横流相抗衡,向千千万万人昭示,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