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类必须试图重建一种健康、合理的乌托邦观念.选择超越当下现实的另一种可能性,以此来冲淡人们对现代性价值的固执性迷恋。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因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在后启蒙时代,众多对乌托邦的批判都是以对乌托邦的泛化理解为基础的。其实乌托邦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在其文本表面的圆融一贯下潜藏着若干内在张力,这些张力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具有亲和性。借助现代性的媒介,可以看到乌托邦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对于近代以来现代性发展与建构的深刻反思,其中渗透着对于人类的命运与未来的沉重的忧虑。这种反思与忧虑是在多个层面展开的,而其核心意旨,则是对于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的反思与批判。它们直接的思想根源是对于现代性的再度认识和评价,而其内在动力则来自现代性自身的诸多悖论与问题。尽管反乌托邦小说并未提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案,但在其振聋发聩的警世之音中霍然警醒,正是化解人类所面临危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是人的一种价值理想,是人对未来的终极性诉求,开启了未来的可能性空间。在现代性条件下,乌托邦观念的处境每况愈下。否定现代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开启现代性的乌托邦维度,超越现代性却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虽有空想性,但它又表达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因而有其生命力的源泉。正确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既要把握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又要分析鸟托邦追求在其中的意义。这种乌托邦体现着对现代性分裂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而在不断转化中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培育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着该问题的争论在不同学科广泛展开。但是,冷静地分析不难看出,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哲学界定、现代性批判与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性思考的中国关怀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因而仍有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的必要,而且这种阐释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性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性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性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12.
游戏乌托邦     
《大学生》2013,(1):110-110
我们许多人的理想目标和理想人生都最终会与谋生相关。我想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房有车.事业有成。但是思考一下:如果,人们不需要工作呢?如果把谋生去除在理想之外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其共同特点,一是站在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从与社会现状相反的方向去构想,表现出鲜明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其二,这些理想中的社会,不是从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去设想,而是与之相反,是没有王治的“无为”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和平安逸、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习社会的展望:从虚幻乌托邦到具体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社会的追寻与开创向来是人类努力的目标及方向,从上世纪60年代起,教育界兴起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新型态社会构想,作为一种新崛起的社会型态,强调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关注成人学习的公平性以及社会正义等议题,而今,学习社会的发展历经近半个世纪,已然从概念与理论的提出到实务推展,从早期的潺潺细流汇聚成为今日的长江大河,  相似文献   

15.
现代乌托邦的演进、发展与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政治乌托邦的梳理与反思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念至上、逻辑推演的思维特征使乌托邦先天性地具有超验品格,而现代乌托邦的悲剧就在于其不屑于作为一种超验性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它往往把自己错当成“人间天堂”的可靠的现实力量。执拗的结果使乌托邦既失去了他原本的批判功能,又引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与困顿。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带给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人的主体性却受到极大的挑战,人日益与自身分离,进入了"牢笼"状态,现代性的困境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审美现代性试图以艺术的自律为前提来完成对人类的"救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大众文化结合,以感性的张扬来抑制工具理性的膨胀。但是二者能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能否完成现代性困境的突围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人们逐渐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现代性放弃了超越性的终极价值层面,认为人类只是理性逻辑的工具,使得人们只顾追逐利益,而失去了超越性的社会思想和批判精神。乌托邦作为人类历史的产物,具有批判、反思与期望精神,对人们理解历史和塑造历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出了一种要帮助人类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欲望。要实现人的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前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开辟一条能够实现人类发展的道路,使人类从困境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乌托邦都是颇有争议的概念,但在理性与价值、效率与公平、工具与道德、现代与传统、线性与共生、求实与审美处于矛盾和冲突的背景下,人的发展进一步异化。两者作为一对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体系、功能价值及内容方法等都有相应的解释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相应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层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均以情爱主题开始了反现代性书写。其中,"两性乌托邦"的筑建使人们在和谐统一的情爱关系中回归人性本真,反抗理性异化;"个体理想家园"的返归使人们冲破现代性桎梏、重获生命激情成为可能。不同的是,劳伦斯在现代性完成之际对反抗之举持积极看法,而贾平凹在现代性未完成时,其反现代性探索只能走向矛盾而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主义者从建立理想王国的良好愿望出发,结果却导致人间灾难。乌托邦主义源自历史主义,从历史主义的内涵、根源及其哲学传统入手,对乌托邦主义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反思,并从六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