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旷文楠老师在我院学报1982年2期上发表了《庄子养生思想辨》一文(下简称《辨》文),认为庄子否定形体,歌颂死亡,追求精神永存,“庄子养生思想是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庄子养生思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与旷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庄子养生思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庄子》有关养生的材料,弄清其本质属性,研究庄子的养生对于古代体育有什么样的意义,从体育史的角度对庄子作出科学评价,是古代体育史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论述庄子养生思想的文章,从体育的角度对庄子作了肯定的评价。如郑振坤同志认为“庄子讲养生、治身有其治国安邦的目的。”“庄子讲体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个人健康,全生、保身、养亲、尽  相似文献   

4.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体育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庄子养生思想的研究和争鸣,《成都体院学报》编辑部嘱意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这对我来说,显然是一个难题。不过,我还是乐于接受这一任务,并愿作为一个小学生,向体育史学界的各位老师学习,也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教。一、出现分岐看法是正常的《体育之研究·释体育》说:“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文价值的复兴,养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此,以孔子、荀子、老子及庄子的养生思想为代表,剖析了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内涵,并对儒、道养生思想的各自特点进行内在区分,以期对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先秦社会生活及养生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辽宁师院郑振坤同志来信对旷文楠同志《庄子养生思想辨》一文(载本刊1982年第2期)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并表示希望“照登本函”。本刊欢迎继续开展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特将来信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8.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9.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拙文《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认为金雁同志在该刊1985年第4期刊出的《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文中所说布哈林于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应译为“社会主义民族类型”。“类型”与“模式”虽然涵义相近,但还有区别,此处二者不能混用。学报编辑部把拙文送交金雁同志看过,她当即写了一篇《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长文,与拙文同期发表。她旁征博引,坚持为自己的见解申辨。  相似文献   

11.
庄子思想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书业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历史学家,生前执教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以毕生主要精力从事于古史传说和西周春秋史的研究。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研究》,就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晶。我读过这部遗著的稿本,著者对春秋后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权的转移等关键问题都作了缜密的考证,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有关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论文,正是在对当时经济、政治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童书业教授青年时代就有志于先秦诸子的研究,想写一部《先秦七子学案》。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到六十年代前期,终于写出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研究,合成《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实现了当年的夙愿。现将墨、庄两篇推荐学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重读《矛盾论》,运用《矛盾论》中的基本观点来反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矛盾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关于“气”的思想历史悠久、内蕴丰富,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气文化”或“气感文化”。本文拟将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老子首先将“气”纳入哲学范畴;其后,孟子和庄子较早在审美意义上使用了“气”范畴;管子和荀子的气论思想也在气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思想本于老子,其养生思想归于道家,主要是老子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韩非对养生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啬"其精神,"重积德"以养生的思想上.韩非养生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尊法,其对象只限于圣人和人君.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在消费社会的侵袭中,城市文化精神变得越来越贫瘠,很多城市沦为一座座繁华空洞的躯壳。重塑城市文化精神,找寻城市失落灵魂是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商丘,是庄子的故乡,用庄子的思想来塑造商丘的城市文化精神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将庄子的自然思想,奇幻想象,养生哲学,生命美学融入商丘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力图使商丘变成一座生态之城,造梦之城,养生之城与诗意之城,让城市的栖居者在这发源于庄子的四重城市文化精神的交叠熏染中,重新体验到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澄澈。  相似文献   

16.
阐释《管子》一书中《内业》、《白心》、《心术上》和《心术下》四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四篇文章向来被认为是道家黄老学派的经典文献。结合《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文献对四篇文章中“道”、“守一”、“名实”、“因应”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论证和分析。通过对这四篇文章的分疏和解释 ,指明黄老道家与庄子道家的根本差异 ,揭示黄老道家理论的主要思想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无能子》大约成书于公元887年前后,由晚唐时期无名氏所作。其观点继承了道家老子的“无为”、“自然”和庄子的“齐物论”等思想。《无能子》中充满了批判,尤其是对君主专制社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作者认为君主和圣人给世间带来无尽的灾难和负面影响,纵然有丰功伟绩和文治武功的帝王也是如此。此书代表了晚唐时期的一种社会批判思潮。本文就《无能子》批判君主的思想展开分析,梳理其批判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是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正确指导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极为重视党的建设,并把党的建设看作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井岗山斗争时期,他提出要建设“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抗日战争时期,就更为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在全国革命范围内取得胜利,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因为有“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又非常重视执政党的建设,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  相似文献   

19.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派生出的顺从自然、恬淡修身的生命理论,包括:“贵身”、“惜身”的生命意识观;“名与利”、“得与亡”,、“荣与辱”对立统一的生命价值观;“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养生境界观以及“守中”的合理健身观。老子的生命观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参与健身养生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