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各种就业歧视也花样翻新,成为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学历歧视就是在当前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歧视现象,它的实质是出身歧视,严重损害了平等就业。因此,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立法建设和司法救济,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毕业生"名牌高校、高学历",这些要求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遭受到学校档次和学历层次的歧视。大部分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毕业院校无限放大,却忽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落后的用人理念不但会让毕业生丧失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造成用人上的"高消费",这是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用人单位丧失选拔优秀员工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市场机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如地域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健康歧视甚至方言歧视、血型歧视。目前,法律对这类歧视尚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但这些限制性做法与(《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由选择职业权利相抵触。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分析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上加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博士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战略,而各种显性或隐性就业歧视的存在会导致国家、单位及个体层面的“多重效率损失”。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主要就业歧视类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婚姻歧视及其他歧视,而同时遇到两种及以上的组合就业歧视的发生率为27.18%,且各种就业歧视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龄、选拔方式、培养单位类型、学科及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性别阻隔效应、年龄阻隔效应及地区阻隔效应是就业歧视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市场机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如地域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健康歧视甚至方言歧视、血型歧视.目前,法律对这类歧视尚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但这些限制性做法与<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由选择职业权利相抵触.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分析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上加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成为就业新现象。文章指出,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小县城就业属于自主选择,但是小县城在招聘时明确只招名校毕业生,属于唯名校的用人导向,涉嫌学历歧视,有悖社会公平。因此,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强化对唯学历、唯名校招聘用人的监管,遏制学历高消费。  相似文献   

7.
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其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显。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就业空间狭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第一学历歧视。加强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毕业生个人调整求职策略、用人单位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是解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第一学历”歧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老问题。文章分析了“第一学历”歧视的本质、危害与根源,指出治理“第一学历”歧视必须扭转用人单位的“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消除大学的身份标签,引导大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就业空间狭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第一学历歧视。加强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毕业生个人调整求职策略、用人单位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是解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待就业存量未消化、就业单位对学历要求标准拉高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前景异常严峻,就业歧视日趋明显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特点,笔者总结了大学生就业歧视存在的现象,从大学生、教育行政、就业市场与高等院校四个维度分析形成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四个维度建构"个体调整、政府完善、高校创新、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化的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缓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就业结构失范、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智能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等主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应积极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应与时俱进,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自身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主动适应复杂的就业形势,以实现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3.
文章解读了就业歧视的概念及理论,阐明了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就业歧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做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外型歧视、履历歧视、政治态度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健康歧视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与观念因素。统筹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分析成因、转变观念、积极面对;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理顺专业培养和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失业成因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剧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原因:有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学科层次结构失调等供给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聘用单位的歧视性行为等社会因素;更有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等主观因素。因此,有效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必须从高等教育本身、大学生本人和社会就业环境与政策上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Measures of professional success provided by surveys on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objective (e.g. income or professional position) and subjective (e.g. job satisfaction, reported u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ork autonomy) indicators. In this article a broad range of measures of professional success is used to describe aspects of employment and work of graduates from 11 European countries and Japan and to analyse the relevance of structural conditions (e.g. country of the institution, type of study programme and field of study) and personal factors (e.g. gender, parent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ompetences at the time of graduation, employment conditions e.g. economic sector, size of organisation, and the experiences after graduation). The analysis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relevance of both structural and personal factors, but no single variable prevails.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女性高校毕业生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本文旨在剖析其中原因,探究解决该问题的法律措施,以期维护女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劳动者与职业能力和职业内在客观需要不相关的因素,在就业机会或职业待遇上做出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从而取消或损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现行的有关就业歧视的立法存在重大不足,导致就业歧视难以遏制与禁绝。国家要从对现行法律法规展开违宪审查与清理、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建立反就业歧视保障机构三个方面来构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严重。在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其不良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偏见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高职院校女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当前就业市场中歧视女大学生的具体表现,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企业的趋利性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以及法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是导致歧视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从法律、经济和社会传统等角度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