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梯田农耕与哈尼族饮食文化——以哈尼山寨箐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农耕,其饮食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从哈尼山寨箐口村的调查可以看出,哈尼族的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食,以梯田农耕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副食和饮料为辅,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2.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3.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梯田耕作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形成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梯田文化制约和影响下的哈尼族地区相对滞后、保守。然而,今天对以梯田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族地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将成为引导哈尼族人民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封面图片"梦幻梯田"(见下图),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红河哈尼梯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红河哈尼梯田主要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哈尼族的采集与狩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的经济类型自古以来以梯田农耕生产为主,成为哈尼族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但哀牢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又为哈尼族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尼族不可抹杀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考察哈尼族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可以透视采集与狩猎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哈尼族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体系中,有诸多的神话和故事都记载了哈尼族古老并且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文化。这些神话传说清楚详细地记载着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多个方面,深刻且形象地记录着关于哈尼族农业文明和农耕生活的心得体会和种植经验。哈尼族的梯田神话充分地表现出了哈尼族悠久的种植历史以及哈尼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果角人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哈尼族支系。果角人实行梯田稻作农耕,其饮食结构依托当地物产形成,具有当地特点。果角人的主食是产自梯田的红米饭,佛手瓜、笋子是村民最常食用的蔬菜。由于各种祭祀活动不断,鸡的消费量较大。果角人喜饮自产的酒、茶。居住在国境线的特殊性,使他们在饮食方面与越南哈尼族有所交流。  相似文献   

8.
水是红河流域哈尼族梯田生态文化的生命"血源",梯田灌溉系统是梯田生态文化的"血脉"。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始终贯穿于哈尼族整个生态系统中,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哈尼族梯田经过千百年耕作,成为云贵高原上经典的人工湿地,它在蓄水防旱、调节气候、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降解环境污染、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生态功能.哈尼族梯田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哈尼梯田",不仅是一种传统田制,而且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民族生态学意义的山地农耕模式。生态学三大定律为探究红河"哈尼梯田"的民族生态学意义,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在长期农耕中积累的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森林与水土的关系,水与梯田的关系,梯田与民族生存繁衍的关系等等,均与生态学定律高度吻合。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森林—溪水—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哈尼梯田",具有极其重要的民族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在对自然和各种客观事物的态度上,表现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勤劳简朴的性格;在对民族内部关系的态度上,表现出热情友好、均衡和睦、荣辱与共的性格;在对本民族的自我评价上,表现出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依恋不舍的性格。在对其他民族关系的态度上,表现出善良淳朴、真诚直率、礼貌谦让以及内向排外、沉闷忧郁、敏感多疑的复杂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是在哈尼族艰难跋涉的迁徙过程和艰苦卓绝的梯田农业创造过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论哈尼梯田水产所有权制度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人视梯田里的水生动植物(水稻除外)为无产权归属的野生资源。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观点来思考,哈尼梯田传统捕捞习俗是阻碍哈尼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习俗之一,哈尼人应当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树立产权明晰的所有制观念。哈尼梯田水产捕捞习俗的弊端,破坏了正常的生态和食物链,阻碍了哈尼人规模化梯田渔业的发展,引发治安问题和火灾。单行条例和村规民约是哈尼梯田水产权属法的主要有效渊源。  相似文献   

13.
梯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景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在申遗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遗产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15.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96-101,108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梯田经济、乡规民约及社会习俗中,不断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哈尼梯田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森林经济是以森林作为全部或部份要素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森林及其附加的生产、交换或消费等经济活动。在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循环共构的哈尼梯田文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森林是哈尼人的摇篮,是梯田文化的源泉。哈尼 阿卡族以森林为中心的图腾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特征。梯田农耕经济和森林经济是哈尼 阿卡族经济生活中两足鼎立的二大支柱,而森林经济是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成分,是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新发展,是21世纪哈尼 阿卡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