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出版是现代文学的摇篮,现代出版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不仅孕育了现代文学,反过来,又借助现代文学而获得了自身更大更快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现代文学的生存手段,还对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反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出版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转型"主要出现了两次.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现象的发生是从对极左政治的怀疑与批判开始的,它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文学"的传统,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表现出了对人的情感、个体生命体验的强烈关注,它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直接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思考历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文学源于生活"的命题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命题是笼统而未够缜密的.文章在分析和补正"文学源于生活"命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的一个新认识:文学起源于过度应激反应的缓解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语言论美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为理论导向,对文学阅读的读解方式及文学的审美接受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充分论述了语言的隐喻性及诗意性后,肯定了"想象力"在读解深层结构、理解深邃意蕴、获得理性审美知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喜儿"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两个方面分析了"喜儿"的艺术形象.喜儿的文学形象从天真的农家少女到坚韧不屈的复仇者,作者分别用不同的音乐主题代表"喜儿"不同时期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反知青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有一扫文坛"知青文学"之势.但是,究竟何为"反知青文学",很难说得清道得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透视"反知青文学"的发生原因和创作特征,并对其创作特征进行解构,有助于了解特定时代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升华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在高考试题中,从1993年开始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其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名句,要求写出其上句或下句,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共六年.1999-2001年作为轮空内容停考三年,2002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1.
"休闲文学"是文艺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未形成定论."休闲文学"是把审美中的休闲作用提到独尊地位的诗意文学,在文学这一领域内具有休闲性、诗意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区",因为它的教学内容是与中国当代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文学就是入学"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6.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17.
宋菲  况小慢 《现代语文》2008,(5):125-126
文学的边界一直在移动,文艺学的研究界限也在变动之中,文艺学界限发生移动的依据应该是其研究对象--文学的界限发生了移动.当前,文学边界和文艺学研究范围呈现出"扩界"的趋势,对此,应警惕"中心论"、"泛化论"和"替代论"等不良导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学科--时期划分法,历来各家学派说法不一,有把"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归入现代文学之说,有只把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之说.其实文学的发展和演进是不能断层和切割的,何况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又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依据此,当代文学60年的时期划分应为:建国以来的文学、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  相似文献   

19.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聚焦美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位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文学声誉和人们对他作品的批评接受历经了从大起到大落,再到大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菲茨杰拉德"现象即使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对其主要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菲茨杰拉德现象"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思索以及"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产生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中国现当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企图把文学研究搞为"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一种是企图以"非文学"的"外部研究"取替文学的研究.企图搞"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行不通."非文学"的"外部研究"有其存在的因素,但也是不合理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尺度,避免两个极端,打通不同领域,构成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