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三维目标之一,说明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的的重要性。教师的教案中常见有情感目标的设定,但在教学中能真正落实的几乎没有。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仲波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113-114
情感的影响来之于同事物和活动的接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影响学生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历史与社会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特有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师的情感升华,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如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注重情感的作用,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不断汲取“情感养料”,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达成情感目标,最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下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学生情感形成机制的形成和如何创设情境落实情感目标两方面所作阐述。 相似文献
4.
朱昌流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34-136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的核心。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和师生互动原则,注重对学生课前的认知铺垫、导课中的“启情”和课内外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追求。以下是笔者在“区域的故事”一课里的“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教学中所做的教学情境创设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逐步受到各学科的青睐。从小学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教学研究现状来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都作了些探讨。但小学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学的基本特征、目标、功能、理论依据及彼此间的联系等课题.还有待于深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则要关注人的内在主动性,但人的内在主动性是受情感所支配的。因此,《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营造学生体验的情感场,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元素,达到教学的目的。从情感目标的设定,通过“入情、悟情、生情、露情“,把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于课堂整个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必须强化知识与情感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当调适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一、挖掘知识载体,凸显情感目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李云吾 《教学研究(河北)》2009,32(5):87-88,91
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则要关注人的内在主动性,但人的内在主动性是受情感所支配的。因此,《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营造学生体验的情感场,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元素,达到教学的目的。从情感目标的设定,通过“入情、悟情、生情、露情”,把情感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于课堂整个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吕娜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5):138-140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国历史题材的教学总不尽人意。为了让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情感的熏陶,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和总结三阶段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质疑、实物等方式来铺垫历史的情感;用故事讲述、媒体运用、操作体验、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历史贴近童心;用学后感、辩论和情境模拟来反思历史,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特质的培养与形成,由知识型课堂向操作型课堂的转变,以及教学内容体现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等3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说明了情感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植入和具体实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陈新民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57-62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3.
徐飞飞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9(1):79-81
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教学误区。要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四个统一:教学的综合性与学科性的统一;探究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统一;课堂趣味性与教学实效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教师要想在教学行为上真正体现新课程理论,就必须注重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全文就《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因时间关系”、“课后解决”、“教学形式”、“联系实际”等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亮点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亚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17-119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其特有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亮点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小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112-114
社会课程由于其学科特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学会质疑是学生学好社会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质疑问难、辨析求疑、对比质疑和自我反思"四个环节使学生学会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选择能力、评价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调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而不是希波战争结束的公元前448年。因此很多学者断言该书尚未完稿。笔者通过研读《历史》的有关记载,认为《历史》的结尾符合希罗多德的写作目的,是相当圆满,无懈可击的。因为希波并不是希罗多德创作《历史》的唯一目的,事实上他同样重视叙述人类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另外,到公元前478年,随着战争逐渐向波斯国土的转移以及斯巴达的退出战争,希腊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已经结束,希罗多德记载希波战争,弘扬希腊民族团结抗敌的写作目的已经达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