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国的荼文化思想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相似文献   

2.
潘洁敏 《文教资料》2011,(29):96-98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荼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本文通过对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禅茶一味的茶道源自中国,发扬于日本,它贯彻了洪州禅之后"触类是道而任心"的思想,是一种"用上见体"的明心见性。"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最终的落处就在于一个"寂"字,也就是平常心的道。茶道将禅融入了生活,是一种重视此岸当下的生活禅。  相似文献   

4.
于丹 《教书育人》2008,(8):71-71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于丹 《初中生》2009,(5):36-38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由二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道的核心是和,和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宽和、和光、和衷、和平等;茶道的义理有茶艺、茶德、茶礼、茶情、茶理、茶学说、茶导引七者。七义者、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并蓄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由二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金月 《文教资料》2011,(14):97-98
茶自中国流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本文分析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流变过程,并将其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比对。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在铃木大拙的书中读到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舍不得离开茶师,就说,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给我泡茶。  相似文献   

12.
抚子 《母婴世界》2014,(3):88-89
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の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书扉页上所说,“‘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茶道,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茶室里喝茶聊天如此简单,他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的顿悟,即“道”。  相似文献   

13.
茶道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日本入唐、入宋的留学僧贡献巨大,他们在中国学佛的同时,将唐、宋代茶种、茶具以及茶仪等一同传入日本,对后来日本茶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怀石料理的起源与茶道密不可分。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饮茶之风从寺院传播到各个阶层,在室町时期的茶会上便出现了佐茶而食的怀石料理的雏形。到了安土桃山时代,为了防止空腹饮茶造成肠胃不适,同时呼应茶道追求清雅闲寂的风格,便将佐茶的餐食定为了的形式。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森林覆盖率高,山地面积广,四季分明,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日本人,形成了对季节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力,衍生出了日本的"旬"文化。在和食中,怀石料理尤注重季节感。  相似文献   

15.
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的许多领域,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劳动观、生死观等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其本质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之真谛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冬,钢琴家濑田裕子首次来到中国上海。她的家在东京,父亲是一位在日本很著名的内科医生,同时也是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保险中央总和医院的院长,母亲研习茶道,这个家庭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也薰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芬芳,医易相通,茶禅共融,濑  相似文献   

17.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茶是什么?禅是什么?两种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融入结合在一起,主要是茶中品禅,借茶明禅机,品茶只是参禅的借机,参禅只是方法。佛教禅宗典籍中,借茶明禅机,借茶言禅机的公案数量颇多,在这些茶禅公案中,字字禅意,句句机锋,充分体现了茶和禅都是当今社会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茶禅不同的文化,其关系为非一非异。"喝茶"是生活中的必需,犹如品人生一般,而"修禅"则是精神层面需求,通过参禅体悟人生、净化自心,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饮茶文化大致形成于8世纪初,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延续。在中华文化中,"茶道"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茶道"以"茶"为媒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仪,也是人修养的一种体现方式。通过倒茶仪式,一起品茶,增进友情,提高审美情趣,学习礼仪,是一种非常有用且和睦快乐的仪式。文章就中日茶文化对比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代时著名湘籍诗僧齐己禅师是湖南茶文化史上一位值得述及的人物。他撰写有茶诗21首。本文根据齐己所撰茶诗,对其从品味湘茶之中所获得的诸多茶禅感悟,以及与诸多禅友、茶友的交往情谊进行论述;并对产于湖湘的唐代名茶"岳茶"和"灉湖含膏"茶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