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绘画不仅是儿童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而且还是儿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儿童绘画具有认知性.认知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儿童绘画认知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忽略到重视的过程。在这些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素质发展已成为一种的趋势,成人除了对孩子的衣食最大程度的满足外,还积极培养孩子智、美、音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一些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比较分析,列举了当前儿童绘画的几种表现形式,提出儿童绘画的意义不仅在于画画本身,更在于对儿童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并讨论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手段,是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先导。儿童绘画本身就存在其艺术性,要改变现阶段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尊重儿童绘画心理和视觉表达使这种艺术性思维的外化。  相似文献   

4.
车欢欢  罗莎 《文教资料》2020,(2):126-12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观的角度,研究儿童绘画能力和儿童外语习得能力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从习得机制、习得对象、习得方式三方面论证了儿童习得绘画的能力和习得外语的能力可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王洁 《考试周刊》2009,(42):53-54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从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本质而言具有相通之处,这也正是许多艺术大师们自觉追求的境界。然而,儿童绘画的雅拙之美只是其心智发展水平的自然反映,其与专业绘画在技能技法上有着根本区别。对儿童绘画来说,作为他们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感悟的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并不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技能技法。相反,专业绘画却以技能技法为重要基础,没有技能技法,也就没有专业绘画。成人应当给予儿童自由作画的空间,不要把掌握专业的绘画技能与技法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和内容,也不要强迫儿童去画,当儿童有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们就会主动去画,并会画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幼儿是单纯的,他们对新奇的事物都充满着兴趣。特别是绘画,他们对其有着偏执的喜爱,喜欢用手中的彩笔在白纸上涂鸦出有趣的图案,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所以,幼儿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保留幼儿对绘画兴趣的同时,强化幼儿的绘画能力,并以此来达到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目的。另外,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这也是帮助幼儿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无比的欢乐。  相似文献   

9.
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的个案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观察、教育叙事和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考察了一个幼儿从出生到5岁的所有绘画作品生成的过程,探讨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结果发现该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有如下特点:幼儿“画所知”能力略早于“画所见”能力,但画画的“知”“见”能力是交替并进,相互促进的;幼儿绘画认知的心理结构最早表现为无具体内容的结构,其次是图式结构,而后提升到一般结构;如果从0岁开始给予孩子丰富的感觉刺激以及绘画表现刺激,孩子“画所知”和“画所见”能力的出现时间比罗恩菲德和吕凯等理论家提出的年龄要早至少2—3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345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探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方式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1)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已经取代电视、电脑、掌上游戏机等传统电子设备成为儿童最常用的电子产品;(2)儿童使用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用途主要为娱乐,大部分儿童仅仅是在家庭中使用这些电子设备,并且每天的使用时间通常低于1小时;(3)儿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状况具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4)儿童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状况与认知能力各方面存在相关性;(5)儿童性别与智能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状况中父母陪伴、使用时长、终端用途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影响显著并具有线性关系,四者对儿童认知能力的解释度达到9.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儿童发展的视角,首先阐述了儿童剧教育活动的由来;其次,依据多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儿童剧在幼儿心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讨论了儿童剧在不同年龄段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指出这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价值尤为重要。针对儿童剧的特点,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剧对儿童心智发展及关键经验获得的作用机制,并以莺莺艺术幼儿园多年儿童剧探索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儿童剧教育活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者采用访谈法考察了300名年龄介于45~80个月的幼儿对10个安全相关概念的认知,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的基础上,划分出幼儿对安全相关概念定义的11种类型、4种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主要以具体举例和描述直观特征的方式对概念下定义,在定义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和一定的园所差异.研究者据此对幼儿安全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提供创作条件,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为此,需要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环境与材料等多方面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通过与不同领域活动和游戏的融合,拓展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途径;实施具有发展性的多样化评价,实现幼儿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有机统一,让幼儿随时都能得到鼓励与启发,从而保持浓厚的创作兴趣与热情.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完全达成一致认识,仅对其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非功利性等特征取得较为一致看法。目前关于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所处真实情景相符合程度,儿童游戏可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确定合适位置。可以将广义的儿童游戏定义为真实生活之外的行为,将狭义游戏定义为虚构性程度不同的行为,以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充分实现不同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但儿童的隐喻认知机制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借助语言手段来比较、代替以及类推源域概念系统和目标域概念系统,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手段。本文试图从隐喻思维角度来分析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认知交互作用的观点,为个体发展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范式。这种范式打破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去文化性”和“价值中立”思想,强调价值观、符号规则等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儿童数学认知具有跨文化差异,对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进行探讨,对儿童数学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性研究从文化与认知的基本关系人手,从文化模式和文化工具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影响,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儿童数学认知的文化内核,以及文化与儿童数学认知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图画是儿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有关儿童对图画风格、图画作品寓意、图画与图画作者关系以及对倒转图、两可图的认知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已经具有初步体会图画的形式美感、领会图画作者与其作品间关系的心理能力,幼儿教师应开展具有年龄适宜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以促进儿童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虽然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明确自己的性别和年龄,但在5岁左右才能比较准确和稳定地判断他人的性别.对他人年龄的判断比较困难,7岁以下儿童绝大多数把身高作为判断年龄的主要依据.性别判断依据最常用的是头发长短或有无辫子.是否佩戴眼镜成为儿童判断性别和年龄的依据.儿童泛化使用的亲属称谓中父系称谓绝对超过母系称谓,反映了父系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不同竞争水平对儿童创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的竞争水平和高的竞争水平不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适度的竞争水平明显促进了儿童的创造性,在极高的竞争水平时,儿童创造性达到最高峰值;性别对儿童创造性的影响不显著;竞争与性别在儿童的创造性上交互作用不显著;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可以作一个修正,即个体在动机极高的时候,个体表现可能会到达最高峰值.  相似文献   

20.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measure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Experiment 1 presented two versions of a self-report inventory, the Jr. MAI,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metacognition in children in grades 3–9. Factor analyses are interpreted that illustrate how the items measure components of metacognition. Experiment 2 further addressed properties of the two versions and compared the instrument to other inventories, teacher rating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cores. Findings indicated high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Jr. MAI and an existing meta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Fortunato, Hecht, Tittle, & Alvarez, 1991). Moderat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Jr. MAI and other self-report instruments of metacognition while reading (Jacobs & Paris, 1987; Schmitt, 1990) and low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Jr. MAI and teacher ratings of metacognition and overall achievement scores were also found. Gender and grade level differences in metacognition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instruments are app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