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此外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所称"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认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的"褭蹄"与颜师古注释所说的"马蹄金"并不是同一器物,将两者类比,故引起后世的误会。"马蹄金"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对蹄型金的俗称。根据"褭"字音义的分析,刘贺墓出土的蹄型金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褭蹄",是当时具有某种升仙信仰等特殊含义的"协瑞"物,而不是普通的蹄型金。此外认为太始二年诏书中所称"麟趾"也不是蹄型金,初步论证应为饼型金。所以,刘贺墓出土的目前所称"大马蹄金""小马蹄金"和"麟趾金",都应该称之为"褭蹄"或"褭蹄金"。因为这些蹄型金口部四周的掐丝花型装饰,反映了"褭蹄"的基本特征。根据文物定名的一般依据,刘贺墓出土3种类型的蹄型金,根据其口部不同的花丝纹样,应名为"套珠纹褭蹄""椭圆底褭蹄"和"素丝纹褭蹄"。  相似文献   

3.
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是发生在江西的一件大事,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承接了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现场直播,在直播中运用了4G、无人机航拍、头戴式GoPro等多种信号传输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本文简要介绍此系列直播中综合运用的技术,旨在为今后的大型直播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周建森 《出版广角》2016,(24):32-34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被发现,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水面中的巨石,在出版界激起千层浪花,引起了出版人的广泛深入关注.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策划团队闻风而动,整合优质出版资源,从不同角度策划开发“海昏侯”系列图书,打造“海昏侯文化”出版高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金具有美丽的光泽和优越的性能,是古代中国最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我国史前、商朝和西周时期,黄金仅用作贵族的饰品或部族的祭祀用品。战国末期,最早的黄金货币楚金版出现在楚国。它采用陶范浇铸而成,由于翻范时用布匹等衬垫,导致了布纹被翻印到了楚金版的背面。西汉时期的马蹏金、麟趾金,从出现的原因和实物本身的特点来看,基本功用应系祭祀而非货币,其上的"上""中""下"铭文,可能代表用于宗庙祭祀时摆放的位置或组合。各类媒体所盛传的"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是伪命题。西汉史料中记载的黄金,大部分是使用黄金衡量的价值尺度,实际支付时可以是铜钱或爵位等,当时并不存在巨量黄金。  相似文献   

6.
王宣海 《中国记者》2016,(12):28-29
网络专题一直是各级新闻网站展现自身采编实力、获得关注、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近日揭晓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江西网制作的网络专题《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荣获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类一等奖。这篇作品通过互联网的特色表达和广泛传播,讲好了"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考古故事,传递了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本文介绍这个网络专题的策划、采写经过及主创人员的思考、心得。  相似文献   

7.
国博藏战国错金干支仪,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但鲜为外界重视。作者最近对这件器物做了全面考察、研究。首先,通过仔细观察,对它的尺寸、形制、铭文、使用方法等,一一做了细致描述。其次,将这件器物与战国墓和汉墓出土的干支筹进行比较,认为此器铭文与河北柏乡县东小京战国墓出土的象牙干支筹字体最为相近,应属同一国别,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器物,属于三晋系统;而出土汉代干支筹的字体则可能属于新莽前后。最后,讨论了干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这件干支仪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码锁,比干支筹更适合推算时日,而且非常罕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战国秦汉社会风尚研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值得学界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郧县龙门堂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77座。其中M36和M38形制较有特点,虽遭破坏,但墓底器物保存完好,随葬品组合完整,是研究鄂西北地区低等级汉代墓葬的新资料。M36形制较为特殊,属于刀把形土圹砖底木椁墓,M38为长方形土圹单室砖墓。两座墓葬墓主的地位不高,属于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墓葬规模不大,葬具为单棺单椁,漆棺彩绘,共出土陶、铜、铁、玉等质地随葬品51件,铜钱196枚。推测M36年代为西汉晚期,M38年代为东汉初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中原与楚交界地区汉代砖室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文物方面的新闻成了读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像2007年广东“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2009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的发掘,2011年山东定陶“黄肠题凑”汉墓的发掘,以及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等,都引起国人广泛热议.许多文物考古新闻的大量报道,在普及国人的历史知识和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带动起一股收藏热.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12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东南部发现并清理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6座,出土各类文物120余件。其中四座明代墓葬(编号2012M11-13、M46)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M11、M12、M13三墓并排分布,方向一致,距离较近而互相之间无打破现象,且三墓形制相同,推测应属于同一家族。M46为竖穴土坑墓,墓内出土青花梅瓶一件,器形精美,较为罕见。四座墓葬的埋葬地位于明代徐达家族墓地范围内,附近区域曾陆续发现过十余座身份相对明确的徐达家族墓。综合分布位置、墓葬时代和形制特征等要素,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四座明代墓葬与徐达家族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何丹 《文化遗产》2017,(4):107-118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由于绘有迄今最早的孔子画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国宝级文物,学术价值不容估量。通过对衣镜图文内容的深入剖析,可见总体蕴涵着儒学深意,包括:以上(南)为尊、以左(东)为尊和以中为尊的方位信仰;对赤色、黄色、黑色和"五色"的信仰;以及尊师重教、男尊女卑、重人轻神与阴阳和谐等思想。故而,"孔子衣镜"毋庸置疑地展示了武、昭、宣之世"尊孔崇儒"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韩城梁带村墓地M27中发现了一组仿古铜器,本文根据新发表的材料,特别是海昏侯墓中发现的一件西周早期的形制、纹饰相同的卣,重新申述了梁带村M27中卣、尊、角等器类均是两周之际对西周早期铜器的仿制。尽管它们的造型与西周早期的铜器相似,但纹饰的精致程度差异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周之际的工匠进行仿制时,制作工艺变迁,工匠对西周早期的工艺不熟悉。由于它们与西周早期的铜器在形制乃至纹饰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确定它们是比较严格地仿制这些器物。此外,从器类延续的时间来看,梁带村M27中发现的簋和觚,也是两周之际对早期器物的仿制,由于仿制相对随意,不易找到它们确切的蓝本来源。  相似文献   

18.
考古资料中的先秦金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较是古代车舆上的部件之一,亦是车舆上最豪华优美的青铜装饰,是车主人高贵身分和显赫地位的重要标志。《续汉书·舆服志》:“乘舆金簿缀龙为舆倚较。”《文选·西京赋》薛注:“金较,黄金以饰较也。”都是对其具体记述之一。考古证明,这种青铜质地的金较不只流行于汉代,远在先秦时期就有这种装饰。近几年来,先秦考古中屡有金较出土,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这种器物的认识。这种器物不仅以形制奇特。造型优美和装饰繁褥闻名于世,而且,其固定的形状和准确的尺寸还可弥补考古发掘中木质构件早已腐朽的缺陷,是研究先秦金较和相关问题的宝…  相似文献   

19.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20.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