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晚清西文游记,以张家口城市为空间节点,我们重塑蒙古的地缘、城市景观;从中能反映出晚清蒙古社会的真实场景,而且能提炼出西方人对蒙古地缘景观的理解;萃取西方人眼中清代中华帝国边疆城市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2):114-116
处在中俄蒙经济交通节点的库伦,是典型的蒙古城市。晚清西方人对它的景观塑造与解读,使西方人眼中的蒙古空间产生了地缘、人文景观层面,亦使蒙古地区进入到了世界地缘政治、人文景观空间。本文通过晚清不同时期西方人对库伦城市的地缘经济景观的呈现及独特的解读,尝试从外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蒙俄的区域历史关系、地缘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1727年恰克图开市到20世纪初的几近200年时间里,晋商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一直受到中俄一系列商约的规制。从《中俄恰克图条约》到《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及第一次修订,再至《伊犁改订条约》及《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之再修订,晋商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历经了由盛到衰及至归于沉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沙漠威尼斯”的恰克图,在1728年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是中俄贸易唯一或最重要的孔道。“彼以皮来,我以茶往”是恰克图贸易的主要内容,曾对两个相邻的大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中俄经济关系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秉贤 《兰台世界》2016,(10):102-104
18世纪以来,万里茶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贸易商道。二百年间,万里茶路的变迁始终和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密切相关。《中俄恰克图条约》催生了万里茶路的开辟;《中俄恰克图市约》巩固了万里茶路的繁荣;《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导致了万里茶路结构的变化;《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密约》等则加速了万里茶路的没落和运茶航线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一清初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明末至有清一代,中俄两国交往长达近300年,而清初顺、康、雍三朝近百年的时间是中俄关系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以<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界,又可大致分作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中俄双方的初识、相知和确立相对正常的外交关系等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后,清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晚清社会的变迁从根本上讲是晚清工业化及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则是这一时期清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变革。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推行了三次新政,即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本新政。这三次新政首尾相衔,代表了晚清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变迁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清政府采取的第一个变革举措。洋务新政使晚清社会发生局部变迁,是其初变阶段。洋务新政发生之际,正值清廷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中国…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从中国武夷山起,纵贯南北、穿越蒙古、止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闻名遐迩,而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出发至蒙古国乌兰巴托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张库大道”,是其中节点功能最为重要的国际商道。它始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直接带动了皮毛贸易的兴盛,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晚清报业中民间资本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即晚清时期,资本力量在报刊领域逐渐突破封建制度下官方资本整齐划一的统占局面,形成了晚清报业多元化的资本结构。除官方资本和外国资本外,以民间为背景的资本在晚清报业中迅速成长,发展为晚清报业资本结构中的主力,并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功能。本文主要对晚清报业中民间资本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姜晗 《图书馆论坛》2022,(12):66-73
文章以19世纪90年代为起始,以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讫点,研究期间图书馆馆长称谓的使用与变化。基于晚清图书馆章程及相关研究文献梳理晚清时期图书馆掌管者的称谓,并对民国期间政府文件中的馆长称谓和144所图书馆的馆长称谓进行整理,统计不同类型图书馆馆长称谓的使用情况,分析清末民国时期馆长称谓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蕴 《大观周刊》2012,(19):292-292
景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三次社会变革与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图书馆近代化始于清代晚期。晚清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即洋务运动或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时间先后相继,范围逐步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在三次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从图书馆观念的产生到新型图书馆的兴起与逐步扩大以至全面展开。晚清第一次社会变革即为洋务运动。它始于19世纪60年代,止于19世纪gO年代中期。官僚士大夫把目光从中国转向世界,并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去学习、游历。继容困1847年留学美国后,斌春、张德彝、王韬、李圭等游历欧美,志刚、郭嵩煮、薛福成等出使泰西。他们接触近代…  相似文献   

13.
向元芬 《湖北档案》2006,(12):39-40
19世纪80年代末,位于武昌的湖广总督署有幸迎来了它的新主人,他就是日后主政湖北近20年,开启湖北武汉近代工业先河,奠定武汉近代化基础的晚清名臣张之洞.  相似文献   

14.
域外游记,亦称海外游记或旅外游记,指作者游历海外或出使异国时所作的笔记、日记、行记等作品,多为记述旅途见闻、考察异域风物、抒发旅行感受等。域外游记古已有之,到晚清蔚为大观。游记作者的身份呈多元化,主要有天主教徒、奉派使臣、留学生、自由文人四类。晚清政府为改变“全不知外之政事”的尴尬局面,规定出洋官员须以日记形式定期汇报驻外情况,以备查考,  相似文献   

15.
晚清学者王先谦(1842—1918)在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维新运动时曾极力反对,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激进。当今多数学者认为王先谦属保守主义者,对他外国的看法的研究很少。周启乾认为,晚清知识分子自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初期的日本观,至少涉及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廉价报刊在19世纪30年代的应运而生。19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美国报刊大众化趋势增强,报纸种类大量增加,报业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报刊经营全面转上商业化轨道,商业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美国报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谢毓洁 《编辑之友》2010,(6):105-109
科举时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书院或私塾学生使用的课本,只能称为蒙学读本.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晚清西学东渐,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教会学校开始使用新式教科书,90年代中后期,国人开始自编新式教科书的事业.从教会教科书,到国人自编的新式教科书,这是新式教科书的起步期.20世纪初,新学制开始建立,为了满足新学堂的大量需求,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诞生了.在规模的健全和编辑的规范性上,最新教科书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一、国内书业连锁经营与商业连锁经营的相同点 现代商业连锁经营在19世纪后半叶发源于美国,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发展却要推迟到20世纪后半叶。而国际书业的连锁经营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才开  相似文献   

19.
刘振宇 《兰台世界》2016,(12):118-120
"留学"一词本意指留居国外学习。但在近代中国人留学史上,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留学"的含义和形式更为丰富,晚清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派遣奉天学子赴哈尔滨"留学"的活动即是突出例证。通过考察奉天学子"留学"哈尔滨的历史,既可反映晚清中国人留学活动的多样性,亦能展现出其时中俄教育交流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