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大营最早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扩编军队,整治防务,为解决军队住宿问题,在省城附近修建的兵营。在小北边门外喇嘛园子购置地亩作为营址,于1907年3月份动工修建。整个营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00米。营区内,南部为大操场,东、西、北三面均建有兵舍,按队、营、标(团)、协(旅)分别布设成方阵、中间为协统办公处,便于统驭各标。北大营建成后,一直是驻兵重地,从最初清政府的中央军到张作霖的奉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来来往往,驻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张作霖率先进驻奉天,使其政治生涯得以大的转机。张作霖究竟是怎样进驻奉天的,史学界一直持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以档案为依据,对此进行客观的阐述。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奉天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他们秘密召开会议,成立关外都督府,并决定驱逐赵尔巽,宣布东三省独立。 面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惊恐万状。他积极研究对策,镇压革命党人,保护奉天省城。 欲镇压革命党人,必须依靠军队。然而,此时奉天的驻防陆军已无兵可调。辛亥革命前,奉天的陆军有张绍曾的第二十镇,驻守新民、锦州两府;另外就是驻守省城北大营的第二混成协,协统就是革命党人蓝天蔚。第二十镇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调往滦州,参加秋操。驻奉天的陆军只剩下第二混成协,又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赵尔巽对其极不信任。 为加强防务,赵尔巽只有依靠地方部队,即巡防营。他一方面积极招募兵勇,增加和扩充巡防营。1911年10月29日,在陆续招齐马步九营后,重新组建奉天中路巡防队(1908年改编巡防五路时,有中路巡防队的设置。1909年11月,中路巡防队马步八营和左路步队一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5,(6):2
<正>东塔机场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机场,由奉系军阀张作霖于1920年创建,地址位于沈阳东塔附近,机场因此得名。1920年8月29日,张作霖在奉天省城设立东三省航空筹备处。同年10月16日,筹备处征用奉天农业试验场空地,修建了500米长的土质飞机跑道、航空处办公楼、员工宿舍、飞机库等,同时招收并训练飞行员,组建奉系空军。初期有旅客运输机4架、侦察者练习机4架。这8架飞机是张作霖通过直皖战争从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家底里瓜  相似文献   

4.
吕小鲜 《历史档案》2000,(4):134-134
对于清代军队的营房,学者历来甚少关注,有关研究成果当然也是廖若晨星。由赵生瑞同志撰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中国清代营房史》,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因此,本书受到了史学界特别是军事史学界以及建筑界、部队后勤系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蔡晖 《军事记者》2013,(8):41-42
新华社驻军队和武警各大单位的军事支社.是中央和军委派驻全军各大单位履行宣传职能的一线工作部.是新华社军事报道的基础和基层组织。中共中央、新华通讯社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在多次文件和规定中.对其工作及其性质、地位、作用、职责都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喻君 《兰台世界》2006,(4):66-67
一、郭奉起衅日本受惊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一员干将,奉军在关内的历次作战中,郭松龄指挥的军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观念不同,与张作霖及其党羽杨宇霆的私人恩怨日渐增加,更主要是与张作霖的政见不和,受外界蛊惑影响,起而反奉,郭松龄于1925年11月22日在天津连发三电:敦促张作霖下野,拥护张学良继任;要求杨宇霆下台;宣布奉国(冯玉祥)两军停止作战。11月24日发出班师回奉的通电,值此,郭奉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因为是奉系军阀内部战争,且起至关内,最初几天日本当局不明真相,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深感日本在华利益将受重大影响。满铁驻…  相似文献   

7.
《兰台世界》2015,(Z3):128-129
<正>辽宁地区民用航空事业开始于民国九年。最初的辽宁地区民用航空事业先后被东三省巡阅使公署和日本关东军扶持的满洲航空株式会社所掌控,虽然名为商用航空,实际上是为其军事目的服务的。民国九年十月十六日,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在奉天修建东塔机场,东塔机场是张作霖在奉天东塔农事试验场征地80万平方米,修建具有500米长土质跑道的飞机场。民国九年夏,机场办公楼、职工宿舍和南北两座简易飞机库相继落成。张作霖从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取得英制的大维梅型运输机四架,小维梅型侦察机四架运回沈阳[1]662。民国十年  相似文献   

8.
"东北王"张作霖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今,研究张作霖的学者日益增多,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深入,对张作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对张作霖的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历史的教训作一些分析,表明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军事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每个时期独有的军事文化。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先进的军事文化为军人保持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强化着军队战斗力的精神底蕴,一直以来直接影响着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并且对于提升军队"软实力",培育军人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庾莉萍 《湖北档案》2009,(12):35-36
1918年9月5日,北京政府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在东三省的势力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承认。此后,张作霖又兼蒙疆经略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张作霖视俄国十月革命为洪水猛兽。1921年,张作霖向呼伦贝尔地区派遣了大批军队.加强了一度消失的边境防务.对边境实行了戒严,严格盘查来往行人.不许苏联的华人越境回国,也不许无官方证件的入出境。  相似文献   

11.
张作霖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曾参加过一次出国观光活动,这就是1915年10月,受奉天督军兼巡按使段芝贵的派遣,应日本驻奉总领事的邀请,赴朝鲜参观日本在汉城举办的物产共进会.这是张作霖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国.  相似文献   

12.
军队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跟踪军事理论前沿不可或缺的学术载体.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部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繁荣军事理论研究、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中发挥着“桥梁”“平台”和“阵地”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加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军队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军事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愈发突出。军队学术期刊地位和作用也目益凸显。因此,要适应军队建设转型的需要,提高军队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必须大力强化编辑的角色意识.最大限度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军队学术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钟贺 《新闻世界》2007,(9):38-38
日本《产经新闻》曾刊登报道称:"张作霖被炸死,与日本人无关,而是苏联情报机构所为。"这是该报驻莫斯科记者采访俄罗斯历史小说作者普罗霍洛夫的一篇报道。然而,史实证明,日本关东军炸死了张作霖,这是一桩证据确凿的铁案。  相似文献   

14.
王林  王逸涛 《军事记者》2003,(12):38-40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实践的,军事新闻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需遵循这一规律。成功的军事新闻作品总是“新又美”,都是新闻规律和美的规律有机统一的体现。军事新闻历史源远流长,它所深孕着的美感和魅力不断为受众所解读,雄壮、崇高、蓬勃、真淳……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价值产生了很强的传播效果。军事新闻审美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定性。首先,军事新闻以军队官兵及其活动为主要报道对象,其内容本身就深孕着不同于其他客体的审美底蕴;其次,军事新闻传播者有着特殊的审美追…  相似文献   

15.
所谓军事通讯,应包括反映军事工作、军事生活、军事人物、军事事件的所有通讯。探讨军事通讯的深度走向,对军队党委机关报的“求深”,不无益处。回顾以往的实践,军事通讯的深度走向,有其自身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而求深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制约着军队的发展。因此,军事通讯要通过求深来推动军队建设,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纵观海军报这些年刊登的军事通讯,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求深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一是唱好深化改革这个大主题。90年代初期,本报围绕新装备搞好训练改革的深度报道,提出并分析了5个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6.
魏庆杰 《兰台世界》2006,(17):66-67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火烧北大营、洗劫东大营、侵占商埠地,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日军在沈城荷枪实弹,横行街市,把昔日繁华的城市变成一个令人惊心骇目的世界“。日军满街,商户扃闭,路断行人,满目凄凉。日军坦克炮车、铁甲汽车,往来逡巡。”[1]这是当时真实的写照。日军还无视一切,恣意搜查,遇有抵抗者,非毒打即枪毙。沈阳各界损失惨重,不仅军界的各种武器、政界的文卷信印、金融机构的现洋等被掠走,就连学生的衣物及书籍也被劫去,沈阳瞬间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工厂停工、商店停业、银行关闭,市民生活陷入极端…  相似文献   

17.
王旭 《军事记者》2013,(3):51-52
随着国家形象日趋受到重视。作为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军队形象成为关注的重点。媒介对军队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军队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对于增强我国军队“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军事节目是当前媒介军队形象塑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军事电视综艺节目展开分析.探寻其在军队形象塑造上的作用。一、军事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轨迹与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8.
地方报刊如何搞好军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军事记者》2008,(5):27-29
军事新闻传播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不能仅仅依靠军队新闻媒体。它只有有效扩展到地方各级新闻传播系统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达到军事新闻宣传的目的。本文中“地方党报”的概念是相对于军队党委报纸而言,特指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以外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方面军”。  相似文献   

19.
正明代的军事指挥体制,学界称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或"以文统武",对于这一体制的利弊,学界也有较为客观的评价(1)。在这一体制中,地方督抚作为文职重臣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总督,不仅设有标兵隶其麾下,而且拥有指挥、调度辖区内军队的权力。但是对于总督如何发挥军事权力以及如何指挥、调度军队却未见有详细论述。本文选取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军队攻入山西这一事件,重点探讨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宣大总督如何应对突发的军事危机,以分析这一军  相似文献   

20.
檀琳 《青年记者》2016,(20):76-77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形态、语言风格、平台载体、交互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类微信公众号是当前军事新闻报道和军事文化宣传的重要新媒体平台,深入分析其传播形态,有助于优化军事新媒体的传播策略,深化对军事新闻信息传播规律的把握,强化国防军队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正面舆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