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通过提取乌蕨(采自南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41%.并将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发现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据此推测乌蕨黄酮样液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  相似文献   

2.
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国内外对二者的研究十分活跃.研究表明,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及多种多样的药理功能.为了研究豌豆中的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各自的含量,本研究采用水提皂苷做定性实验研究来鉴别豌豆中皂苷的类别,并利用热乙醇冷却的方法对皂苷进行提取、分离和测定;还进一步利用碱溶酸沉法对皂苷滤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豌豆中皂苷类型为三萜皂苷,其含量为碗豆干粉的3.86%,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碗豆干粉的2.11%.  相似文献   

3.
苦参不同器官中的生物碱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苦参不同器官中的生物碱含量,为该资源植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薄层色谱法(TLC)分析测定了辽宁产苦参不同器官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结果]各类器官,除叶片外,氧化苦参碱含量均显著超过苦参碱含量;苦参碱含量以种子中的为最高,占干重的0.065%,其次为茎(0.034%)、根(0.016%)、叶(0.013%);氧化苦参碱含量以根最高,占干重的3.847%,其次为种子(1.982%)、茎(0.140%),叶中未检测到;粗老根(直径大于1 cm)与细嫩根(直径在0.5~1.0 cm)中的两种生物碱含量差别不大.[结论]达到一定生长年限后,生物碱积累不再有明显增加而趋于饱和;大部分器官中,氧化苦参碱含量高于苦参碱含量;种子及茎更适合作为苦参碱的提取器官.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天然植物中广泛存在。其因含有多种药理作用,在医药领被广泛的应用。从而引发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介绍,并对电化学分析方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黄酮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泛指具有15个碳原子的多元酚化合物,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就其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对乌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乌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2.1%,叶片中可能主要含有黄酮醇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以14种不同的红茶为分析对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其黄酮类化合物,并用三波长-光谱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采用三波长-光谱法有效地消除了红茶中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光谱吸收峰的不对称给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并校正了基于干扰组分的吸收光谱具有线性吸收产生的基线倾斜.加入铝盐使得黄酮类化合物与铝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吸收带I明显红移,则吸光度大大增加.实验结果,回归方程为△A=0.017 1C+0.020 0,相关系数r=0.999 8;说明黄酮的浓度在8.00~48.00μg/mL范围内,波长分别在λ=295 nm、λ=270 nm、λ=250 nm处测吸光度时△A与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可按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本方法的回收率为97.9%~101.2%,变异系数小于0.20%.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令人满意,而且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黄酮类化合物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由于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茵等活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其资源,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药理作用、合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电泳法研究槐角生长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槐角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槐角生长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所得结果对槐角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用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鸡冠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冠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对鸡冠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质量分数、提取工艺和医药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鸡冠花黄酮类化合物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浙江省天台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甜槠的结构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种群各样地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甜槠种群高度级结构以0~2m的个体最多,占41.54%;2~4m的个体次之,占总数22.35%;大于10m共108株,占5.09%;最高高度达26m。甜槠种群密度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少,密度与径级的相关模型为D=8.5178×10~4A~(-1.7497)。甜槠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2.
桂西北不同寄主桑寄生科植物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利用桑寄生科药用植物资源,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三氯化铝比色法对桂西北岩溶地区广寄生、离瓣桑寄生和鞘花等3种常见的桑寄生科植物枝叶总黄酮含量的月际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种寄生被测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22~21.92 mg/g、22.63~58.90 mg/g和7.60~22.15 mg/g,无论寄主相同与否,不同种类的桑寄生科植物总黄酮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广寄生和鞘花的总黄酮含量相对较低且差异不大,离瓣桑寄生的总黄酮含量则明显高于前两者;不同种类寄生植物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复杂,有双峰型、三峰型或多峰型等情况,其最大峰值出现的月份也不一致。离瓣桑寄生的生物量大,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SpherisorbODS为柱为固定相,甲醇-四氢呋喃-水-甲酸为流动相,并应用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分析了天精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经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鉴定天精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5,7,3’-三羟基-6,4’,5’-三甲氧基黄酮(1),金合欢素(2),金合欢素-7-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甙(3),木樨草素(4  相似文献   

14.
以聚偏氟乙烯为膜材料,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结构的聚偏氟乙烯微孔膜.考察不同凝胶浴组成浓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容纳非溶剂水的能力非常弱.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时,所成膜均为指状孔和球晶共存的结构.凝胶浴的组成将影响成膜机理,随着凝胶浴浓度的不断增大,凝胶分相延迟发生,指状孔的尺寸也随之增大,因此成膜孔隙率和水通量都逐渐升高.当凝胶浴为60%DMSO时,所成膜的孔隙率为78%,水通量达到623 L/m2h.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发利用桂西北岩溶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利用超声波协同提取和正交试验,优化鞘花寄生总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利用分光光度法,对阴香、香樟、桂花等7种寄主的鞘花寄生枝叶、花及果实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鞘花寄生果实总黄酮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30%,超声波提取时间60 min,超声波提取功率180 W,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鞘花寄生果实总黄酮提取率为3.96%。(2)不同寄主的鞘花寄生,其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差异;相同寄主的鞘花寄生,其不同器官的总黄酮含量也有极显著差异,并且均表现为:枝叶>花>果实。不同寄主的鞘花寄生,其枝叶、花和果实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29%~14.09%,3.92%~6.11%和2.68%~4.98%。(3)鞘花寄生总黄酮含量较高,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22个样地,共计11000m^2面积的群落调查,以群落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探讨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组成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可分为格氏栲林、米槠林、甜槠林、刨花楠林、沉水樟和苦槠林、观光木林、闽楠林等7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植物组成成分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7.
石参根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醇为提取剂,在乙醇浓度80%、温度7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90 m in条件下回流提取石参根中的总黄酮。以芦丁为标样,NaNO2-A l(NO3)3-NaOH显色体系进行显色,选择波长510 nm,分光光度法测定石参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石参根中总黄酮含量为1.10 mg/g,加标回收率为99.3%,RSD为2.0%。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准确。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下不同作物品种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玉米、小麦及三叶草的土壤含水量、叶片含水量和叶片细胞膜透性.实验表明,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膜透性(电导率)增大;叶片含水量随土壤含水量下降而降低;在干旱胁迫下,越耐旱的植物,植物含水量下降越平缓,保水能力越强;不同作物保水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三叶草、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19.
文中综述了淫羊藿中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淫羊藿有效成分的开发提供依据.采用水提法提取后,在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种分离方法之中,溶剂萃取法具有价廉、易得等特点.而采用与碱的显色反应来鉴定淫羊藿有效成分黄酮的存在最为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