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素有“奇书”之称。清初的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日《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然则,称《金瓶梅》为“奇书”的非止一人。  相似文献   

2.
被今天的中国人称之为“小说”的这类著述,如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在历史上有一个萌芽、成长和变化的过程;同时,历史上的中国人对它也有一个辨识和确认的过程。异名同实、异实同名的情况,所在多有。一部《山海经》,唐朝人、五代人和宋朝人认为它是地理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清朝学者则把它归入小说类(《四库全书总目》),而今人却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先秦典籍。相反,唐朝人苏鹗撰《演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抒写现实生活,又不类同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中,似乎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曾有过种种的探讨,产生过不同的解释。明清两代评论家认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理,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还有人认为书中是阐述“三教合一”的心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人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提出诸如“起义说”、“斗争说”等。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视角,《西游记》是大成于人之手的,其作吴承恩在其中倾注了大量情感,此书不可能不融进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社会清醒尖锐的批判与思考。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5.
一个英国记者去访问苏联的伟大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记者:“您怎么会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伟大的作品呢?”奥斯特洛夫斯基笑着说:“我在这部书的初稿里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并没有想到要出版一部书。后来,同志们都说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也有艺术价值,要把它出版。”记者:“哦!那么,您认为做一个作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肯定地回答:“我认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生活的人,也许然后才能是一个作家。”当作家的条件@黄雯雯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我国白话小说发展史上,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金瓶梅》为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立下了一块无可替代的丰碑。《金瓶梅》确实是一部奇书,一部有个性、有色彩、有韵味的奇书。本文就作者的美学追求,谈三个问题。第一,从《金瓶梅》的美学风貌,看作者的  相似文献   

7.
明人小说《金瓶梅》问世以后,人们毁誉不一。袁宏道、沈德符等虽早就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外典”“逸典”,一时“声誉颇盛”。后来还有人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共称“三大奇书”。但长期以来却有不少人因作品对淫乱生活暴露描写较多,往往斥之为“淫书”,持一笔抹煞、一概否定的态度。鲁迅很不赞成对这部作品的种种简单化评价,认为它“虽间杂猥词,而其他佳处自在”。鲁迅关于《金瓶梅》的评论,其立场、观点、方法与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金瓶梅》诞生于十六世纪末叶,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缜密细腻、宏丽铺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我国文人独立创作小说能力的日臻成熟,而且以丰富奇异的思想意蕴,成为我们民族审视自身发展历程的文化瑰宝。 《金瓶梅》历来以“奇”称胜。如作品一问世,马上即因能给人“奇快”和“惊喜”而迅速流布。入清,顺治刊本的《续金瓶梅》卷首,西湖钓叟序云:“今天下小说如林,独推三大奇书,曰《三国》、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长恨歌》自元和元年问世以来,始终同那些多姿多彩的文艺之花争奇斗艳,不仅招引许多文人的青睐,也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从不同角度揣摩和妙悟这一长篇绝调的实意真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题说.对此,历代学者更有迥然别趣的见解:或曰“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或曰“歌颂真挚专一爱情”或日“对玄宗既有遣责,又有同情”;还有人认为“白居易世界观有矛盾,本欲‘惩尤物,窒乱阶’,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李杨爱情的成分占了主导地位.”然而,细细品读这篇诗作,却又感到以上主题说,都有貌似神离之憾,很难说是《长恨歌》的真正主题.正如一些伟大作家常给人们布置一道“生活的方程式”一样,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也是一道“生活的方程式”.如果是经过一番全面认真“验算”的话,当会感到把宋人欧阳修总结后唐兴衰之鉴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移置为这一“方程的解”,是颇为合适的.由此说来,《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渲染明皇沉缅女色,导致祸乱发生,终于落得妃死权亡的绵绵长恨,来讽谏君王弃绝淫习,励精图治的.  相似文献   

10.
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神雕侠侣》。不仅如此,我认为《神雕侠侣》是我所读过的小说中屈指可数的可圈可点的奇书之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两句古诗,是《神雕侠侣》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诗句。杨过与小龙女,一个机智聪敏,略带几分狂傲,又不乏侠肝义胆;一个聪颖皎慧,清纯美丽,惊世绝俗。一部武侠,能得这二人中的一人,必值得用心一读。有人说《神雕侠侣》是金庸的“情书”,并非戏言。金庸曾说,他回首自己的作品时,有两处情节会令他感动得落泪,其中一处就在《神雕侠侣》中——分别16年后,杨过期待…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元明说部“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几乎从它问世之日起,便接连不断地招来了一些人的诋毁。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一种论调是称其为“淫书”,指斥此书有背名教,“坏人心术,甚至“决当焚之”而后快。然而,也有些有识之士力排众议,起而为之辩护。例如,公安派主要代表人物袁宏道在阅读此作后备加赞扬,说:“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乘《七发》多矣。曾经抄录过《金瓶梅》并为之作  相似文献   

12.
《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但这部脍炙人口的传世巨作的“奇”在何处?奥义何在?该作传说及成书近千年来,在学界却是见仁见智、众言殊同的。因而对这一部奇书弥漫了一片认知的迷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化悬案和艺术疑阵。 《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一书,便是对这一千古奇书的赏析和解读之作。最震聋发聩的,是作者  相似文献   

13.
手眼通天出神入化──《西游补》中行者的功能小议汪颛明末清初人董说著的《西游补》是一部仅十六回的中篇小说。它名为补书(补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之后),实自成体系,是一部独立的小说。这部小说因其写法的离奇怪诞,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鲁迅先生曾评论说:“...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在其享誉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还是最伟大的小说”,“最伟大”似有溢美之嫌,若说“最有趣”“最细腻”,《围城》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围城》是一部奇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金瓶梅》等古典小说名著称为“奇书”,而《西游记》无疑是这些“奇书”中的“奇书”。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它作为神魔小说,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炫目迷心的神彩外衣,其真谛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其中,究竟谁是这部千古奇书的“造物主”,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司芬克斯式的《西游记》第一谜。造成这一疑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游记》大约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中后期)问世时,书上并未具作者的姓名。因为中国文学向来以诗…  相似文献   

16.
自胡适以来,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价值评价一直不高。其实,《儿女英雄传》表面上虽是一部宣扬忠、孝、节、义的小说,但若从实际描写上看,书中的主要情节都可以与“报恩”联系起来,《儿女英雄传》可以说是一部宣扬“报恩”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从接受美学看《金瓶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清诸小说中,大约再也没有一部著作象《金瓶梅》的本文意向那样的引起剧烈的争论。(这里讲的争论主要是指《金瓶梅》的本文意向的争论,而不是指关于版本、作者、书序等资料性的争论)。就是与《金瓶梅》几乎同时的,被并称为“四大奇书”的另外三部小说,既没有一部被置于同等的境地中,又没有一部引起纷纭的聚讼和不休的抨击。对此,笔者拟从接受者的审美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金瓶梅》作品的本身一一去考虑引起这种奇特的“见仁见智”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金瓶梅》中的不确定性要远较其他作品为多。  相似文献   

18.
历来多数文学史家在评价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的第一部哲理小说,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时,常把评价的砝码压在“哲理性”上,忽略了它的“小说性”。他们认为全书没有完整贯串的故事情节、具体细微的情节描写、深雕细刻的人物形象。即便书中有若干画面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议论、深刻的哲理,只是逻辑思维的例证、插图,而不是小说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9.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不但是一部探讨本体论的哲学书,而且是一部政治哲学书。它把人天合一,提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人称它为“帝王术”。《道德经》中提出了统治者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境界,并对如何达到最高境界进行了探讨,这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政治手段体系。老子所提出的在政治领导中的“无为”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