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只有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隔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才能使学生接受语文,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2.
王素丽 《教师》2012,(33):55-55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素养的高低体现在学生是否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是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平时教学中要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出学校,置身于家庭。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而是应该让学生眺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邀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瑚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笔者的教坛生涯中,回首走过的语文教育教学之路,感慨颇多。但是,教育如何变革,教法如何创新,笔者有一个观点坚如磐石.也就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吧。那就是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育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下而,谈谈笔者的心得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丁蓉 《南昌教育》2005,(12):20-21
当代的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从叶圣陶到刘国正,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即教育.可见,丰富广阔的生活,是陶冶学生,影响学生的大环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如何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教学有机"嫁接",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笔者结合实际作了如下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必须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彭雁凌 《甘肃教育》2011,(16):51-51
《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合理想象,主动寻觅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语文教材贴近生活的方面,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欣赏过孩子们课余游戏时那种专注的神情.心智的投入:那种开怀的大笑、合作的欢悦:那股创造的冲动、奔腾的激情:还有打了上课铃还舍不得放下的留恋之情。这就是孩子们热爱的生活.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这般留恋、这般冲动、这般热情?体验语文学习活动中畅游知识海洋的那种自由与酣畅,驰骋于生活世界获得的那种心灵的愉悦?我从两方面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世丽 《学周刊C版》2011,(12):137-137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活。面对隐痛重重的语文教育现状,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而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教育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学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  相似文献   

15.
杜宝卫 《双语学习》2007,(9M):73-73
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陈颜颜 《教育艺术》2009,(10):55-55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9.
朱春洪 《考试周刊》2010,(12):57-5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新课程竭力倡导:教育应依托生活进行,变成一种生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凸现,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呼唤语文要走向生活,生活要走进语文。其实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生活化,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就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