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族名与政权$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自公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130多年里,我国北方先后出现过许多政权,这些政权的地理分布大致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几个地域圈。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当时黄河经行的河道比作一个“几”字,那么,“几”字中间为秦夏政权地域圈,左边为凉字政权地域圈,右边为汉魏燕代政权地域圈,左下方为蜀字政权地域圈。这里需要说明,我说的政权地域圈,指的是各个政权创立国号前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中心及其周围的基本控制区,并不是包括各个政权强盛时期的全部疆域。下面先将各地域圈中主要政权的建立,国号变化,都城迁移等有关史实简述一下。一、汉赵魏燕代圈。出现过汉(前赵)后赵、冉魏、代、前燕、后燕、北燕、南燕等政权。汉(前赵)。匈奴人刘渊于304年在左国城(山西离石东北)即汉王位。308年刘渊改称皇帝,国号“仍称汉”。“河瑞元  相似文献   

3.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课文注:定国号叫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按:国号就是一个王朝或政权的名称。据史学家考证,国号的来源大致有四种情况;①根据政权的发迹地定国号,如周的祖先曾在周原一带活动,秦的始祖居住秦地,故分别以周、秦做国号。②根据封爵名定国号,晋朝因司马氏曾被封为晋公而取“晋”,隋朝因其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封为隋国公而用“隋”。③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国的发迹地产镔铁(镔铁叫辽),因其坚固,故用来作国号。④根据谶语或文义定国号,如南齐国  相似文献   

4.
《陈涉世家》一文中对“号为张楚”的注释是“定国号叫张楚”。笔者认为欠妥。“张楚”不是国号,理由是:①《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号”的注释是“国家的称号,如汉、唐、宋、元、明等”。而陈胜吴广起义并未推翻秦的统治,建立新的国家。“张楚”只是政权名称,不应是国...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北方黄河流域同时出现了“晋”和“梁”两个政权名称。五代“梁、唐、晋、汉、周”,是前后相继的,这两个政权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图中。后晋和后梁的历史地理$山东省东明县实验中学@张春芝  相似文献   

7.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频繁。历代王朝的创建者在王朝创立伊始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讲的就是即使尧舜禹时代在新政权建立后虽同姓也要改变国号以彰显他的仁德。由此可见,确立新国号对一代王朝的重要性。那么历朝历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相似文献   

8.
年号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纪元所立之名号,既是特定意义的记述年代的标识,也是自汉至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纪年方法,因而在我们日常阅读史籍和古代文学作品、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甚至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时,随时能遇上或听到一些诸如天汉、建安、贞观、天宝、洪武、乾隆等年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不管什么人物、通过什么途径,只要一旦建立政权,有了国号,同时也就必然有了年号,统一的“正统”王朝如此,一方“僭窃”的地方割据政权亦同样,农民起义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例外。国号年号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其意义在于国号是政权的名称,年号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中国历史上也就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年号。  相似文献   

9.
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曾建立著名的“张楚”政权,这是史学界沿袭已久的说法。近有学者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张楚”不是国号。是说根据有二:第一,从称谓看,《史记》从未把“张楚”作为国号;第二,从训释上说明“《史记》中的号字不是国号,而是与‘名’字相通,即‘名义上是张大楚国’”,并列举了若干例证,以圆其说。笔者拜读后,感到难以苟同此说,兹予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人教版第138页、(实验本)第218页都有《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图中清楚标明在后梁北面,今山西中部和北部有个“晋”政权。这个政权是何人所建?它是否是五代中的后晋?课本及插图未做任何注释,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一些困惑,今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1991年10月第1版),第200页的插图,是一枚“大顺通宝”,并指明是“大顺政权货币”。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建都西京(西安)后所铸币名“永昌通宝”,而“大顺通宝”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所铸之币,两种“通宝”皆以年号为名。插图说明“张”冠“李”戴,当系将年号国号混淆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中儿十个朝代的名称、起止时间、开国帝王、都城所在地等,是学生必须牢记的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对学习相关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把它们分别编成“朝代歌”、“开国帝王歌”、“都城歌”。如“朝代歌”是这样教给学生记忆的:“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圉秦,西汉连东汉,魏蜀吴并存,隋朝再唐朝,五代十国存,北宋辽夏金,南宋元明清。”简短几行,寥寥数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顺序,若干个政权并存局面等知识点都囊括其中,且押韵上口,好诵易记,不易混淆,学生喜笑颜开,拍手喝彩。  相似文献   

13.
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定都洛阳,国号为晋。称国号为晋,是因为魏帝曾封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为晋公。隋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迫使周静帝让位,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国号为隋,显然是因为他的爵位的名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亲中原的政权之一。南唐国继伐闽之后,又乘楚国内乱发起伐楚之战,但很快以失败告终,退出湖湘。南唐政权伐楚不在最佳时机、用人不当、对马楚占领政策欠妥、与南汉外交失衡导致正面军事冲突以及偏师深入策略等,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凉州吐蕃六谷部政权是自唐末至北宋中期在今武威一带建立的地方性政权,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六谷”从六条河谷之统称演变为部族之名,进而成为地域名,最后成为政权的正式名称。文章对“六谷”本身进行辨析,认为其为凉州境内的六条河谷,可考证确认的有洪源谷、阳晖谷、浩门河和乌逆水四条河谷。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17.
李艳 《华章》2013,(14)
南陈(557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取代梁所建立的,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国号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政权。历五帝,共三十三年,被隋文帝所灭。本文对南陈的灭亡有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朝代经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演变频仍。同时,中国历史还因有着好几个大的分裂时期,如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期、五代十国等,这样,朝代的演变有时显得相当纷乱和复杂。因此,好多学生常常不能自始至终地正确讲出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包括各分裂时期名称)的演变来。至于各分裂时期中出现的好些个政权以及这些政权或前后更迭或同时并存等种种关系,那就更不甚了然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掌握我国历史朝代的演变情况,我在历史教学中专门作了一次试验:把包括各分裂时期诸政权在内的,上起“五帝”下至明清的朝代演变经过,编成了一首二十八行的朝代经。编时,注意了两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举行军事政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此后十多年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全国除辽(包括燕云十六州)和西夏以外,大部分地区得到统一。宋在建立政权以后围绕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经济方面,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五代十国以来,因长期分裂混乱,社会生产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国号”,实际上是朝代的名称。在王位世袭制度下,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延续统治,就称为一朝或一代,就有同一的“国号”;而“国号”的变动,就意味着统治权随着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兴亡而更迭,也就是“改朝换代”。中国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度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剥削制度的发展而建立的,所谓“国号”也是伴随着阶级统治机器——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大约在距今四千年以前,传说中治理洪水的禹开始把王位传给儿子,并定“国号”为“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