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心相信“迷信”,信奉“以貌取人”,认为生命轨迹与人生发展在人的外貌特征与行事作风中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他尤其崇尚艺术家之“相”,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有着让人称道的外形与肖像。同时,他依据自己初次见到艺术家画像产生的那种难以言表但确实存在的亲近感,果断认为自己“命有文昌”,是艺术家的再次转世。既然“艺术是前世的回忆”,自己就不能辜负艺术对自己的教养,这恐怕也是木心献身艺术而从不后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的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  相似文献   

3.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相似文献   

4.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5.
立志与立业     
有位哲人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人生。”其实,换个角度,我们不妨说,形形色色的人,只有有志者与无志者之分;千差万别的人生,也仅有辉煌与平庸之别。的确,一个人是否立志直接关系到他能否立业。志,是人生财富的“原始股”,也是人生奋进的助推器。立志,意味着自己对自己作了一个承诺,或者说是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签订了一份契约。它会时刻警醒  相似文献   

6.
做学生时,一直简单地认为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今,当我也在杏坛上尽情书写人生的诗篇时,才蓦然醒悟,“教师”二字中深藏的学问是我辈毕生难以穷尽的。带着一份虔诚的爱意,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教师这一职业的真谛,一步一步,步步有声。  相似文献   

7.
人生识字聪明始柳斌(国家教委副主任)苏轼讲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是有学问的人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感叹。鲁迅讲过“人生识字胡涂治”,是对文人们搬弄谁也不懂的词汇、使文言文脱离了人民大众的一种批评。我想改两个字,讲一讲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叫做“...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毕业赠言》,完成18~22。诸位毕业同学: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给你们一句话罢。这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②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的时候,要何等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有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③有人说:“出去…  相似文献   

9.
一、方法说。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就持此说。即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了,按一定时间复习它”,并把它作为“学习”一词最早的渊源,视为学习的方法。这种翻译权威性大,流行面广,但争议也较大。二、态度说。即认为这则语录的中心就是讲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成就的道德修养问题。一般译为:我成就的学问呀,现时的人们都学习它,我不也是很高兴吗?(因为有了学问)朋友慕名而来,研究学问,我不也是很愉快吗?但是,如果现时的人们不了解我成就的学问,不来研究学问。我也安之若素,不生气,我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三、境界说…  相似文献   

10.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  相似文献   

11.
北大名教授陈平原说:“学者不是为了学问而活着,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做学问。”话外之意就是,学问不等于人生。陈教授长年累月坚守书斋,穷经皓首,著述丰硕,尚发此感慨,可见,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确实不只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上。做一个有学问且有情趣的“人”,而非做一台学究“机器”,应该是黄坚教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  相似文献   

13.
学问之趣味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会到的, 旁人没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的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便会尝到学问的趣味。  相似文献   

14.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16.
读书贵在有疑,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认为,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无所为而为     
<正>我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涤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追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还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或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正>“人生是一份作业”,小作者对“作业”别具一格的理解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对“人生作业”的“题型”“做法”,小作者也做了精炼的阐述。“衣食住行,处处践行;粥饭碗筷,也有门道。”确实,如果我们把人自主的学习活动看作“作业”,那么,人生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之为“作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为“发愤著书”的理论剖析作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种世界观,在创作上也不失为是一种起着指导作用的文学创作基本原则.文章分别从源流探寻、文学创作规律两个维度阐述,昭示了“发愤著书”是古代文人们与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命运抗争的一种方式,是他们成就一种理想、一种人格、一种事业的手段。“怨愤出好诗”,这是美学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何恩鸿 《师道》2006,(12):13-14
我是一名教师。这个称谓不再是一种荣誉,更没有多少高尚可言。很好,这才像一种职业。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如贩夫走卒,首先是生计需求。上升一个层面说,既是一种职业,就要有追求。回顾与总结匆匆而过的2006年,我自信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木工”,在用心建造自住的教育“屋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