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摄影采访中现场观察指的是洞察新闻形象的发展规律,获取新闻素材与现场感受,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是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深入采访就是从上到下、由外到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大范围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现场观察与深入采访是对事物、人物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实践中是一并运用的。观察在细,采访求深。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3.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我长期在基层厂作,调到义丰乡,也已七年有余了。在这种情况下,写稿还要不要深入采访呢?有一篇稿子的写作过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们乡有个陇翅小学,建设得非常美丽,市、区教合评比都获过奖,我曾几次陪人去参观,也听到一些情况。可写了两稿,都未被采用。去年夏天,《盐阜大众报》记者方群同志来我乡,我便特意向他推荐,并陪他一道采访。老方听了教师、村干部介绍,很满意,出了校门,我想大概可以动笔了,但他却说:“再去看看学校原址,走访一些建新校的农民,还要  相似文献   

5.
去年岁末,我到全市的几家重点工程建设工地采访.在采访中,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重点工程拍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捕捉到能打动读者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记者都是十分注重现场的,摄影记者尤为如此.一旦新闻事件发生,摄影记者总是一马当先,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新闻现场,那怕是枪林弹雨、赴汤蹈火,海湾大战、波黑战争、深圳大爆炸、大兴安岭火灾、江南水灾、股市风潮等等,新闻摄影记者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并想尽一切办法向事发中心靠拢,在新闻现场进行抢拍、抓拍.通过他们及时地以图片形式向读者生动真实地报道着事态,满足读者对现场新闻的需求,为历史留了传神的画面.  相似文献   

7.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8.
9.
要求总编辑(泛指媒体业务领导)像普通记者一样在采访第一线,不太可能,但在重大报道中,要求总编辑带领采访团队深入到采访第一线,既必要,也可行,更具有重要意义。总编辑深入采访第一线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拍摄的新闻图片《三峡大江截流胜利合龙》有幸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97年度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这是同行们给我的殊荣和鼓励。参加三峡截流报道的摄影记者有几百人,我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此大奖,实属幸运。欣喜之余,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众所皆知,...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每天都和群众接触,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还要不要深入采访?从我担任报纸通讯员近20年的实践来看,我的回答是:要! 熟悉基层情况,固然是通讯员写稿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如果满足于“人头熟悉,情况了解”便“信手写来”,那就很可能“笔下生花”,造成新闻失实。有一次,我采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王诚辉热心为乘客服务的事迹,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材料。我连夜写出初稿,第二天就送给王诚辉看。其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王诚辉喘着粗气,额上沁出的汗珠流淌到嘴角,咸咸的,使他认识到:当一名好司机真不容易。他一步一步地背着病人向小车  相似文献   

12.
摄影记者要做有心人——这是20多年前老摄影记者袁苓对我说过的一句话。20多年后的今天,回头看看摄影界同行所取得的成就,想想自己所走过的路,更加感到这句话含意之深,作用之大。摄影报道是形象的报道,活的形象是经常变化的,有的画面稍纵即逝,如果不留心拍摄下来,就将成为历史的遗憾。强调摄影记者要做有心人,最简单的道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记者而言的,当然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然而,这个问题往往被一些摄影记者所忽视。这种状况应予改变,尤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更有必要强调这一点。 第一,调查研究是摄影记者获取报道线索的必要途径。 第二,调查研究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有了很多报道线索,究竟哪些是具有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的题材,选择什么时机报道,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宣传价值,这都要作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捡在篮里都是菜”,“见到风就是雨”,没有选择,无从判断,导致一些闪光的东西被埋没、被放弃,而与一个时期宣传报道思想不相吻合的东西、甚至失实的东西,反而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4.
“现场短新闻评选不仅要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不断有新办法,新内容。明年第三届要注意评选上头条的现场短新闻。”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9月15日在武汉举行的现场短新闻研讨会上所强调的。徐惟诚说,提倡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两年来开展这项活动,对我们的新闻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的功能。新闻工作者是人民的眼睛,要替人民去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我采写的三篇稿件均被采用,这三篇稿件内容充实,具有一定意义,更重要的是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上班必经的一条马路,近来损坏严重,路面凹凸不平,洼塘迭起,来往车辆颠簸厉害,司机、骑车者意见纷纷,有人不断投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整;可日复一日,无人问津。厂里群众知道我是上海交通安全报通讯员,便接二连三地向我反映。我耳闻目睹其中实情,有责任反映群众的呼声。在动笔前,我又去这条路上仔细观察了一番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一篇稿件若失实不仅给作者和电台带来麻烦,而且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通讯员要将维护新闻真实性视为己任,一丝不苟、主动扎实地采访,严禁闭门造车,拍脑袋想数字弄虚作假。笔者有个习惯,凡未经亲自深入采访,绝不贸然动笔。在采访过程中讲求实事求是,尽可能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听各方意见,尽可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防止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平时要注重材料的发现、积累和挖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查证核实。这样就避免被好大喜功的采访对象蒙蔽而导致内容失实。为调查柯营村养鳝情况,笔者曾数次到专业户中走访座谈,了解黄鳝的生活习性,甚至亲自动手从泥中挖出鳝鱼,本人写的《黄鳝池变成聚宝盆》在鄂州电台1995年8月26日新闻节目采用。尽管只有几十字的短新闻,但笔者心安,觉得经过深入采访写出的稿件是对电台、对听众和被宣传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下苦功夫深入采访黄毅侯殿禄是中宣部和司法部在十五大前期推出的先进典型。我作为年轻记者,在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人民日报记者李战吉带领下参加报道。《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撑起一片安宁的晴空》、《高扬心中无悔的旗帜》三篇通讯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  相似文献   

19.
掐指算来,涉足新闻摄影至今近20年了,干专职新闻记已有15个春秋。就目前所获取的一些成就和荣誉,我总认为是机遇的特别眷顾,一些突发新闻之类的“好事”才让我撞上。也正是在一次次突发新闻现场拼抢的历练之中,我逐渐成熟起来,修炼了一个健康、灵动和沉稳的职业心态。  相似文献   

20.
新闻工作者都需要具备千方百计接近现场的勇气和职业精神,摄影记者尤甚.有别于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一旦错过时机,就会造成永远的缺憾,采访、转述等手段都无法弥补.极具新闻性和丰富内涵的画面稍纵即逝,摄影记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亲自选取最佳角度,按下快门,才能拍摄到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