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些物质的毒性如Cl_2、H_2S、苯酚等是在物理性质中出现的。有的物质如CO是在化学性质中叙述的。那么,毒性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呢? 判断一种物质有没有毒,即有没有毒性,不能只看它对人体有害无害。例如大量的CO_2气体会使人窒熄,对人体是有害的,但不能因此说C0_2有毒或者说C0_2有毒性。呼入大量的氨气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对摩尔的含义仍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主要表现在“摩尔究竟是什么单位”上。究其原因,不外是(1)对定义中的“物质的量”的涵义理解不清;(2)思想未能脱出克原子、克分子等旧化学量的局限。而这一分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对“摩尔当量”的涵义及其单位认识的分歧。本文就这三个问题加以阐述。 一、“物质的量”是对结构粒子计数的集合量。摩尔是这个量的单位——简称计数单位。 要明确“摩尔是什么单位”,首先必须明确物质的量”是个什么量。如要明确“物质的量是什么量”,则必须从它是SI制规定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这一特定地位出发。 作为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必然和其它六个基本物理量一样,分别标志着物质或物体及其运动的量的方面的一种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化学课本第225页上有一个氧化铝薄膜的保护作用实验,该实验是要求学生做的,它要求把铝条插入硝酸汞或其它汞盐溶液里浸泡片刻,铝跟汞盐发生了置换反应,当观察到铝条上有少量汞析出时,取出铝条,用碎滤纸轻轻地把表面上吸附的汞盐溶液吸干,把铝条放在干燥的滤纸上。经过片刻之后,则可以看到铝条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生成毛刷般的氧化铝。 那么汞在这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有人认为铝和汞盐溶液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4.
一、原电池用稀硫酸作电解液,如何消除锌片上的氢? 原电池用锌做阴极,由于锌中多少含有一些碳或铁等杂质,这些杂质比锌的活动性小,不易溶解,包围在锌片的表面形成局部电池,在锌片上产生氢气,既妨碍电流流通,又促使锌的消  相似文献   

5.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组成化合物的分子里各种原子和离子的性质及由此形成的各种键的键长、键能等数值的不同。根据含氧酸分子[H_n(XO_y)m]和含氧酸盐分子[M_n(XO_y)m]的通式可知,分子组成里不同的部份就是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极化能力大小对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高低起了相当大的决定作用。下表是几种阳离子和氧离子的有关性质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硫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吗? 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漂白能力,能选择性地将一些有色有机物漂白。如果将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碘使淀粉变兰。如:氯水使KI淀粉试纸变兰;FeCl_3:溶液也使KI淀粉试纸变兰,这是因为:2I~-+Cl_2=I_2+2Cl~-,2Fe~(3+)+2I~-=2Fe~(2+)+I_2,I_2使淀粉变兰。碘酒,碘水也使淀粉变兰,是因为溶有I_2。那末,I_2溶于CCl_4,加入淀粉液也变兰吗?实验证明,不变兰。为什么呢?I_2使淀粉变兰的实质是这样:淀粉用水处理后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直链淀粉,另一  相似文献   

8.
一种溶质的不同摩尔浓度的两种溶液互相混和,求算混和后溶液的摩尔浓度。这里的溶质是“H~ ”。公式右端的第一项是盐酸在稀溶液中所提供的[H~ ],它的值,由于体积的增大而比稀释前的值小。右端的第二项是加入的水在稀溶液中提供的[H~ ],同样,由于体积的增大,其值也比稀释前的值小。再看,这两种[H~ ]的变化规律又是多么相似,都是随着本身原有体积对稀溶液体积的比值的改变而改变。然而,象盐酸和水这两种电离度相差极大的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怎能用同一规律来描写?由此可见,上述计算公式的立论是欠妥的。众所周知,水的电离平衡虽为加入其中的酸或碱所抑制,但在稀酸或稀碱溶液里,水的离子积仍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同理,在硫的化合物H_2S、S、Na_2SO_3(SO_2)、H_2SO_4中,它们的氧化性也是随着硫的氧化数升高而依次增强的。反应式:都表明这个顺序是正确的。在H_2SO_4分子中,硫的氧化数最高,其氧化性也最强,这和现行化学课本上H_2SO_4具强氧化性的说法相吻合。 按上述情况,可否推论,在氯的含氧酸氧化性也是HClO_4>HClO_3>HClO呢? 请看下面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0.
在定性分析化学里讨论到阴离子的性质时,对于硝酸根离子是否具有氧化性这点,各种教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它具有氧化性,把它划为氧化性阴离子。理由是在不同情况下,它可被还原成NO_2或NO,甚至N_2和NH_3;有的认为它没有氧化性,原因是在稀硫酸溶液中,它不能将碘离子氧化成碘。为什么会产生以上两种不同观点的呢?主要是没有注意到硝酸根离子的氧化性跟溶液的酸度有着密切关系的缘故。因为随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逐步增大,硝酸根离子的稳定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小。量变引起质变,使硝酸根离子由无氧化性变成有较强的氧化性。  相似文献   

11.
氧化数是用来表示在特定物质中某一元素的氧化程度和化合状态的,即是指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形式上的或表观的电荷数。氧化数是一个纯经验概念,它是在正负化合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稀释促进盐类水解,如对水解平衡:Fe~(3 ) 3H_2O(?)Fe(OH)_3 3H~ 加水稀释时,为什么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首先应弄清楚向水解体系加水,能否显著改变水的浓度呢?我们的看法是,在水解反应中水兼有反应物和溶剂两种职能,以后一职能看“水的浓度”可理解为水的密度。加盐于水,体积并无显著改变,再向盐溶液加水,溶液的密度则更接近纯水的密度,而后者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因此,在一定温度下向体系加水,只能改变水的总量,并不能改变水本身的浓度。那么,以“水的浓度”的改变,作为讨论水解平衡移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发现式教学法?它有什么优点?发现式教学法简称发现法或探索法(Disco-very or Investigating method),系由美国心理学家J.S.Bruner于50年代末期提出的。他认为: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应在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亲自探索事物,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一般说来,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若能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正学习中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在概念和性质中贯穿逆向思维能力数学的本质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而概念是经过长期实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我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下列考题:You’llfindthetemperaturetherereatlyfromareatoarea,inChina.A.ischanged,likeB.changed,asC.changes,likeD.changing,as答案为什么是B,changed在句中是什么成?答:这道题的答案是D而不是B,因为整句话意思是“你会发现那里的温度像在中国一样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changing在句中当宾temperature的补足语。find这个动词既可接带在分词的复合宾语,也可接带过去分词的复合语,但表示的意思有很大不同,例如:①Ifindanumberofmenalreadyworking.发现一些人已在工作。②Theyfoundhersittingidlyinthech…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以来,从师生中反映出来一些热学问题需要解答,现挥一组作答如下,以供参考。 1.问:为了说明水不善于传热,需做课本第二册p.47图2—14的演示,为了增加趣味性,可改用火烧金鱼,但怎样做好火烧金鱼的演示实验呢?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如下问题,请解答: 问1:The huge oilpainting_____better_____. A.sound…at a distance B.appears…over a longdistance C.seems…in the dis-tance D.looks…at some dis-tance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西晋户调制的由来如何?其剥削程度是否较前代为重? 答:西晋户调制是西晋封建王朝对人民剥削的制度之一。《晋书·食货志》:“及平吴之后,……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由此可知户调之式是西普封建国家向人民按户征收户口税的制度,所输的是绢、绵、布等实物。这种剥削方式,在曹操的时候已开始。《三国志·魏志》卷一《武帝记》建安九年注引《魏书》载曹操令说:“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法兰克宫相查理·马泰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答:从公元六世纪起,法兰克王国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化:一方面是农村公社自由农民的日益破产而趋向于农奴化,他方面是贵族封建主的势力愈益增长。这一变化的政治后果是大领地贵族日益跋扈而趋向于政治上的分裂。结果,在六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纽斯的里亚、奥斯达拉西亚与勃艮第。而王权在这以后逐渐转入大贵族宫庭主管宫相之手。这时,在各领地贵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