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正周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鼎苍穹50年来,一枚枚"长征"火箭飞向太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次发射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任务不仅考验了火箭的性能,更对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技术发展意义深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为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面向“十四五”太空探索事业新征程,需要深刻洞察复杂多变的国际航天发展新态势,充分认识我国航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不足之处。纵观世界航天历程,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成果的产出离不开科学的稳步积累和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文章从重大任务导向、原始创新研究、未来航天布局3个方面思考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在航天科技创新中积极发挥的作用,并面向我国航天事业长远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助力我国“航天强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加之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载人航天尤其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更加浓烈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热潮中,不甘示弱的中华民族一刻也没有停止挺进太空的脚步。据新华社公布的消息说,我国将在下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其实,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早在50年代末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开始了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航天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习近平主席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曾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就是逐梦太空、航天报国。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曾有人这样评价,在国家实力排行中,航天排第一,什么都会排第一;航天要排第二,什么都第二。  相似文献   

6.
吴季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1):1635-1641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示,我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空间科学成为越来越多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对象。然而,对于空间科学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这三类任务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仍然有不少疑问和困惑。文章从空间科学发展的起源,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各自的特点,探讨空间科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1年伊始,我国以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告别了20世纪,迎来了21世纪新的曙光。在"十五"期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相继升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壮举,成为我国在空间高技术领域的新的里程碑。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和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率先绘制完成,超级杂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三峡水库蓄水成功,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从万亿次到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推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重大成果,都使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14):58-58
由百余位载人航天一线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中国首套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载人航天伟大成就和介绍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大型科普读物《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15日在中国科技馆首发。本套《丛书》是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开创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一线科技专家集体为广大读者撰写前沿科普知识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学术观点     
《科学中国人》2013,(5):86-87
人才培养是航天事业首要战略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航天人才队伍正处于壮年期,载人航天队伍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而在科研一线,我们的主力军大多是"80后",35岁以下的占75%;总设计师以"60后"、"70后"为主。这个年龄结构非常适合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主动让贤;领导敢于压担子,善于搭舞台;针对个人优势,因材施用,这是目前培养年轻航天人才的三大特点。"大家"是院士、国家级的专家,"帅才"是能驾驭整个工程的大师;"将才"是领域领军人物,"全才"是综合性人才;"专才"是专业  相似文献   

10.
《金秋科苑》2013,(14):7-7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返回式卫星到神舟号载人飞船,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功,离不开高尖端的技术,更离不开创造这些技术的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丁晓纪高工就是其中之一,他研发的多种离子混合注入技术应用在我国航天领域中,解决了困扰我国航天事业多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天空充满了向往,从"嫦娥奔月"开始,我国历朝对天空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今日,航天事业在世界各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航天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力量等。本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述,并为高中生实现航天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协论坛》2005,20(1):4-5
航天作为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取得了“两弹一星”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为代表的重大成就,也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航天人才队伍。中国宇航学会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及回收,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在祝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同时,也各自发力,在航天领域不甘落后,世界已经掀起新一轮的太空探测热潮。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我们还不能考虑到太远的太空去。除了一直为人类所关注的月球,现在,火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老年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探月之后,每次看到月亮,我都喜极而陶醉。除了高兴我国航天事业又获重大进展外,感奋不已的就是萦绕心怀的中国月球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6.
北京物资学院牵头开展的"航天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项目,以服务国家航天事业重大战略为切入点,采用产学研合作形式,完成了航天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并进行了实施,构建了物流服务系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顺利完成项目,采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组织了包括北京物资学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配送部、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单位等在内的联合技术团队.北京物资学院牵头负责系统整合设计和关键技术突破,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负责技术研发和实施,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配送部负责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的春天     
回顾过去五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航母“辽宁舰”等实现了重大突破,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共同书写的历史巨著。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在太空飞行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后,在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顺利完成预定实验任务。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短短3年内,“神舟”连续4次遨游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  相似文献   

19.
信息     
言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标志着这一备受瞩目工程一期的结束和二期的开始。对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通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基本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通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提升了国防科技工业及航天工业的基础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通…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从此,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备受世人瞩目。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