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2小节例5和例6,从两个侧面讲述了相遇行程问题中求路程及求相遇时间。这两个例题属于同一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特征是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越来越近,在途中相遇。传统的教法是讲完一例,接着作模仿性练习,即使学生尚未完全理解,也能硬套解法,但效果欠佳。因此,教学这类应用题时,我改变了一例一题的教法,设想用整体思想进行教学,将两道例题改编同样的内容,两例齐下,集中练习,寓学法于教法设计之中,放手让学生联想思考的顺序解题,老师仅作适当引导,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拟定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2.
相遇应用题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认识相遇应用题的特点,正确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学会解答相向而行求距离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二、学具及教具准备: 学具:儿童人物图片。汽车图片、轮船图片各2张。教具;绒板一个,人物图片2张。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学具,导入新课。教师在绒板上用甲、乙表示两地,用一条线段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第54-56页例3、例4。教学过程:一、实践体验1.演示。设定A、B两地,让甲乙两位学生进行表演,由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行走,再让几位学生用秒表为他们计时。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第54~56页例3、例4。教学过程一、实践体验1.演示。设定A、B两地,让甲乙两位学生进行表演,由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行走,再让几位学生  相似文献   

6.
相遇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陇西县城关一小王琳瑛在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中,我始终抓住知识的整体结构,从准备题开始,分散教学难点,从基本题发展到不同的变式题,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该类题目的整体结构,归...  相似文献   

7.
幻灯片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在教学诸如较为抽象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效果更为明显。在教学开始时,我在投影仪上放置两个可活动的展示两人相向行驶的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两个人在干什么?(运动)怎样运动的?(重点理解“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词义)然后在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前提下,教学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第一组灯片下加一组两人每分钟行进的背景图,抽动第一组灯片,让学生观察1分钟、2分钟、3分钟后张华、李诚各自走的路程,直至两人相遇。…  相似文献   

8.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4—55页的准备题和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12题)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吴老师笑容可掬地站在讲台前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1.一步计算的求路程的应用题。(1)多媒体演示录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 ,它每小时行5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呢?这是一列客车 ,它每小时行6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呢?(2)录像放完了 ,吴老师接着说道 :“相信这两道题肯定难不倒大家 ,谁能说说 ,你对这道题有什么想法?”学生1:“这两道题全是已知速度和时间 ,求路程的应用题。”学生2 :我觉得这两列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 ,只不过两列车的速度是不同的。”学生3 :如果…  相似文献   

11.
12.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13.
相遇应用题按照所求问题的不同,可以分为求路程,求相遇的时间、求速度和三种情况。前两种通用教材安排在第六册,第三种安排在第八册,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教学,我听过好多课。一个共同做法是;突出“同时”、“两地”、“相向”、“相遇”四个关键词语,让学生从出发时刻、出发地点、行驶方向、行驶结果四个方面把握此类应用题的特征。然而,这样教效果总不太理想,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不能解答。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四个所谓“关键”词语,仅仅是相遇应用题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它的本质特征。请看:  相似文献   

14.
相遇应用题变化较多,有求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相向相背而行等多种例题。传统的教法,教一例即作模仿性练习,即使学生尚未完全理解,也能硬套解法,但远期效果欠佳。我采用整体思想教学,将例题放到题组的统一体中去,先出示准备题,阶梯式让学生拾级而上。使学生感到坡不陡、题不难,富于联想。过程如下: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到学校走了4分钟,张华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到学校走了4分钟,李诚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3.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  相似文献   

15.
一、抓住关键,寻找规律 例1.某校1000名师生要到距该校100公里的某地参观,现有汽车五辆,每辆装50人,汽车速度每小时25公里,人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问全体师生要同时到达目的地最少要多少时间? 分析:将参观的师生分为4组轮换乘车,途中保持一组乘车另三组步行,为使他们同时到目的地,则他们步行(乘车)路程(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54页的例3和第55页的“做一做”,以及第57页练习十四的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等基本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概念。2.熟练地解答相遇应用题,形成数学技能。3.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素养。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相对”、相向”等数学概念。教具准备:行程问题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讲述秋天的故事师:同学们,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欣赏美丽的秋天景色,好吗?学生情绪高涨,教师…  相似文献   

17.
18.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个小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都是本单元的数学重点。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本单元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相遇求路程”问题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并会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可将例1分解为两个小题,分步进行.第一步:小黑板出示分解出的第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张华从家走向学校,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钟到达,他家距学校多少米?"要求学生回答"求距离,怎么列式?"第二步:出示第二个一步应用题"李诚从家走向学校,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到达,他家距学校多少米?"同样要求学生回答"求距离,怎么列式?"  相似文献   

20.
本课件第一个特点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 :“好的开始 ,成功的一半” ,本节课一开始 ,我设计了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开出 ,并在途中相遇 ,同时由远至近、由小至大地出示本课的课题 ,再加上声音的配合 ,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由于本课是学习应用题 ,而不少学生对应用题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 ,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 ,学生一看 ,紧张的心情顿时放轻松下来 ,因为这是他们每天生活中的情景。图中的学校是我们美丽的七小 ,旁边是我们的家 :凤凰花园、碧涛花园 ;还有两个学生正背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