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个多年世纪前,鲁迅先生应好友许寿裳先生之请,为他的儿子许世英开列了一个“中国文学入门书目”。这个书目正如许寿裳先生所说:“虽仅寥寥几部,实在是初学文学者的必需翻阅之书,他的说解也简单扼要。”这个书目内容如下:一、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二、辛文房(元):《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六、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八、《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九、《抱朴子外篇》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十、《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十一、《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十二、《今世说》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据孙伏园先生说,鲁迅先生这...  相似文献   

2.
《书的故事》是小学语文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送书给汽车卖票青年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青年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和感激。质疑问难时,学生突然问:“课文中写道……进来了一个穿黄制服的青年(汽车售票员),这个青年帽子戴在后脑勺上,帽沿下露出乌黑的头发……而课文插图上画着的汽车售票员为什么没有戴帽子?这是不是图画错了?”  相似文献   

3.
《书的故事》是新编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唐弢。它通过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进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深切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可以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地讲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先生冲破重重压力,为青年提供进步书籍。课文开头讲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那时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当局对进步书籍控制很严,  相似文献   

4.
《书的故事》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形象鲜明,字里行间饱含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感激之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佳作。老师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胳,以词语  相似文献   

5.
本课文以“书”为线索,叙述了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鲁迅先生送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本课时,可采用如下步骤。 一、抓住重点句弄清故事背景。 结合课文第一节,让学生知道课文中所说的书是“对中国青年有重大的教育意义”的书,包括鲁迅先生自己出钱印的《毁灭》和曹靖华翻译的《铁流》.  相似文献   

6.
谈起我的爱好,读书应该排在首位。虽然今。年我才10岁,但读的书可谓包罗万象。我只要一看见书就爱不释手,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外名人故事》、《上下五千年》……我全看过。  相似文献   

7.
《四游记》之成书及刻本年代一向为治中国小说者所注意。尤其是其中杨致和编四十则本《西游传》成书及刻本年代关系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祖本”及版本源流等问题,近年来更为研究者瞩目,成为《西游记》版本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现当代最旱提及《四游记》的研究著作是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 ……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木之状,当在  相似文献   

8.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9.
读书之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为本校学生开列了一份青少年时期课外阅读书目。我数了一数,书目中俄苏文学为116种,外国文学为161种,共计277种。其中有一部中国作品,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苏霍  相似文献   

10.
《书的故事》(第十二册)选自唐弢为青少年写的《鲁迅先生的故事》这本书,文章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然而读了之后,我们深为鲁迅先生关怀爱护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而感动,卖票工人爱戴和感激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因为除了文章叙述的故事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鲁迅先生和卖票工  相似文献   

11.
任:鲁迅中学是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作为校长,您能谈谈鲁迅精神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吗?许: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血荐轩辕的赤诚爱国者,青年时期就站在“立人”和“兴国”的高度看待教育事业。他撰写的《文化偏至论》中,先生在分析了西方文明之发端后,指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则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紧接着…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上古韵部至中古《切韵》、《广韵》已经重设藩篱,至今则紊乱而全无涯涘可寻,其实上古韵部界限至今虽然紊乱,但尚有踪迹存于今音,唯今人多未措意于此而已。假如上古 M 韵含有《广韵》A、B、C 三韵,A、B、C 三韵目之今韵(韵腹、韵尾,不计韵头)为 a、b、c,上古 N 韵含《广韵》C、D、E 三韵,C、D、E 三韵目之今韵为 c、d、e,M_1为 M 韵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将鲁迅尊为师长,在先生逝世后的两三年间,陆续写了三篇纪念散文——1938年写了《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1939年10月又写了长文《回忆鲁迅先生》。《记》(一)是忆写鲁迅生活片断中的点滴印象,尊爱之情犹如温暖、深沉之泉从记忆中涌出;《记》(二)是写鲁迅逝世后对一群庸人的反应所持的态度,充满了孤愤、郁闷之情。而《回忆鲁迅先生》,则是  相似文献   

14.
编著书籍一般都会找名人作序,但苏州中学的胡铁军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邀请本校高一学生吴冰为其编著的《名人作文精彩回放》一书作序,令人称奇。该书收录了鲁迅、胡适等60多位名人少年时的习作。吴冰同学在序言中说,书中收录的名人作文,如毛泽东的《自讼》、茅以升的《日记一则》、周恩来的《尚志论》、冰心的《梦》等,也许在知识渊博的学者看来确有幼稚、不成熟之处,恰如少年青涩的梦想,但在他看来却有另一番感受。吴冰说,作为与写这些作文时的名人年龄相仿的青年学生,他感受到的是同样生机勃勃的心跳,同样青涩的麦田般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16.
四川师大李隽昌先生潜心研究鲁迅多年,卓识超群,并以“疏证”教授学子,收到了本细读的较好效果。其弟子黄泽铣先生有感于目前学术界日益炽盛的空疏学风之弊,深痛其师学术之不张,写出《鲁迅(狂人日记)解读》一(发表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3、4期),为之张扬,并以此就教于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钱教授在百忙中热情回函,就本细读之疏证发表了不少意见。今征得钱教授同意刊载,以期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用饱蘸血与泪的笔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悲惨女性世界,塑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祥林嫂(《祝福》)、子君(《伤逝》)、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无不倾注了鲁迅先生对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而《离婚》一文围绕着爱姑的离婚风波折射出作者一以贯之的民族国家之思。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先生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和《<呐喊>自序》中分别有一段对于屋子的描述: “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狂人日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呐喊>自序》) 鲁迅笔下的这两间屋子同是暗指封建统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无题》一诗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就酷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惊雷。 早在一九一六年八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曾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题,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起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