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2.
农民日报于5月25日在一版刊登启事:“从1987年6月1日起,我报取消邮资总付,来函来稿请自贴邮票。”笔者是一名通讯员,每年向全国各地、各级新闻单位投稿300多篇,每年得稿酬300余元。由于各新闻单位总付邮资,自己每采写一篇稿子,除了稿纸以外。只需付出1分钱的信封费就行了。近几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向新闻单位投稿者越来越多,其中有些人写稿马马虎虎,而且一稿多投,吃新闻单位邮资总付的“大锅饭”。岂不知,这却给国家邮电通讯工作造成了“紧张局势”。农民日报取消邮资总付,很值得各新闻单位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4.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上赵鉴写的“忧愤”,读后勾起我的同情和不快! 时下,“取消”稿酬的何止赵公点名的两三家?我及周围的一些通讯员朋友每年都有10多家报刊不发稿酬的“欠帐”。恕我直言。付稿酬做得较好的是期刊和电台,报纸次之,漏寄或干脆不发的亦大多数是报纸。给作者付稿酬,是国家的政策规定,又不是用稿单位的恩赐。作品被采用,理应及时发稿酬,这是不难做到的。对待付稿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出版单位的工作作风。我认识一位电台编辑,她说每个月总编、主任都提醒大家及时给作者付稿酬。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笔者也是“半路出家”。35年前,笔者是个热衷于给单位简报、行业报投稿的通讯员,被单位推荐到新华日报社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通讯员培训,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到中国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深造了几年。可以说,我是靠勤奋走上专业新闻工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更加剧了竞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多出精品、快出人才”成为各家媒体的最高诉求。不少新闻单位把“多出精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然而。何谓新闻精品?目前已出版的几本新闻学辞典中,都找不到答案。笔者参考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关于新闻精品的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间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  相似文献   

8.
所谓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是指某一新闻事实已经见诸于媒体之后。再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新鲜的视角进行再度挖掘、深入报道的一种实践活动。同题新闻的“二度开发”,对于挖掘新闻资源,满足受众对重要新闻的深度解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军队报纸如何对同题新闻进行“二度开发”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7)
稿酬撰稿族一个伤心的话题文\江苏·左雪文令人困惑——许多报刊不给稿酬已司空见惯笔者“爬格子”已有三十多年的“耕龄”了,记得过去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了,不日便可收到稿酬汇款单,虽说那时稿酬菲薄,但一张张汇款单,洋溢着一片片“编作”情!“文化大革命”期间,...  相似文献   

11.
农民日报于5月25日在一版刊登启事:“从1987年6月1日起,我报取消邮资总付,来函来稿请自贴邮票。”笔者是一名通讯员,每年向全国各地、各级新闻单位投稿300多篇,每年得稿酬300余元。由于各新闻单位总付邮资,自己每采写一篇稿子,除了稿纸以外,只需付出1分钱的信封费就行  相似文献   

12.
我是企业报的记者,几年来我遵命从事给中央各大新闻单位的“对外报道”工作。由于有此优越条件,于是各媒体上便常露“峥嵘”,小名不断。故而有人和我开玩笑并廉价送我一顶“名”记者的桂冠。当然,我深  相似文献   

13.
衣琼 《新闻窗》2007,(6):83-84
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新闻媒体正是提供这些信息的机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就是通过采访、写作、编辑等收集和发布公正客观的信息。新闻的采集发布都需要成本,比如媒体通过支付给投稿者稿酬或支付给记者工资的形式支付新闻稿的“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全国部分市级广播电台新闻部,以“交换新闻,互通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为由,倡议全国各市级电台互相提供新闻。由于对各电台新闻部成员有“利”,便群起响应。他们把一些稿件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以电台的名义,有的还加盖电台公章,寄往全国各地市级广播电台被优先采用,从优发放稿酬,互相心照不宣。表面来看,是“交换新闻,互通信息”。实质上交换的是“稿酬”,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其理由是: 其一,凡“交换新闻”都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发往各地电台,实际上是“一稿多投”。新闻单位也这样干,难以改变“一稿多投”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5.
在报社、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几乎都是在做新闻信息传播工作。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竞争,不外乎是新闻信息的竞争——也即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竞争。在当代已处于信息社会的情势下,探索和掌握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对于现在及未来的新闻信息传播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有兴趣于研究世界政治史,如果有人要探究一些党、政首脑下台或上台的原因,其中基本答案之一,是新闻信息传播使然。在本世纪70年代,一些人对尼克松总统的辞职感到诧异。这就要问B·伍德沃德和C·伯恩斯坦这两位《华盛顿邮报》的青年记者。他俩跟踪有关信息,查根究底,并且妥善地通过新闻媒介来传递,把有关“水门事件”的信息报道给  相似文献   

16.
去年年底收到工人日报通联部寄来的信。信中有三个通知和四份统计表,统计表即特约通讯员一年见报稿件统计表,通讯员好稿自荐表、通讯员稿酬漏发表、报纸发行统计表。阅后感触颇多。由于爱好和工作需要,我给各大新闻单位当通讯员已有10余年之久,而接到这样的通知和统计表还是第一次。通联,顾名思义,就是与通讯员的联系。但怎么联系,联系多深,联系多广,联系多细,恐怕各新闻单位是不一样的.就笔者接触的十多家新闻单位看,在对通联工作重视程度上,差异是相当大的。工人日报(还有中国青年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通联工作特别重视。一是严肃认真地聘请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毛华 《新闻前哨》2001,(4):10-11
认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坚持“两为一主”新闻工作方针,增强党的新闻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使舆论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想说不能说”。对于一些问题性、批评性的报道,由于有关部门的干预,不能及时发出,因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说了也白说”,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使新闻单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三是“说人惹麻烦”。由于新闻单位采访不深入或其它…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策划”看作是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是制胜的法宝,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对于如何搞好新闻策划,笔者结合自己的基层新闻编辑采访经历,从新闻策划的切入点上,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