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轮船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开始其驶向纽约的处女之航。4月14日晚,轮船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翌日凌晨2点20分沉没。伴随这艘时称“梦幻豪华游轮”葬身海底的是1523条生命,以及一部价值连城的收藏级珍本——《鲁拜集》。  相似文献   

2.
<正>侗族木构技艺核心是多排架与多层枋稳固连接形成多样式大木作构架。大木作构架以掌墨师为核心协同木匠合力完成,建筑体量大、同质多样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技艺特征。大木作工具是木构建筑群成形的先决条件,然因“重道轻器”之观念及掌墨师习以为常之惯俗,侗族大木作工具研究较少被关注。文章通过工具名称、形制、用途、  相似文献   

3.
杨雷 《世界文化》2013,(12):10-11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我自己。”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诗。这仿佛是一句谶语,印证着诗人孤独而平静的一生。他生前经历简单,默默无闻,死后才声名大振,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  相似文献   

4.
宿沙煮盐     
吴正格 《寻根》2014,(1):89-91
宿沙,传说中的炎帝臣。他与炎帝后裔共工一样,权势很大,是“霸天下者”。《艺文类聚》记他因“叛不用命”,后被炎帝“箕文谏而杀之”。但《世本》则记他为黄帝臣,那就未曾被杀。他的身世和命运虽存悬念,史官们却皆认他是始制海盐者,  相似文献   

5.
郭成康 《寻根》2003,(2):15-19
说起文字狱,今天的人往往觉得古代帝王心理很阴暗,很不正常。其实,惯于制造文字狱的多是神经健全的有为之主,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不能以文字罪人。比如清朝雍正年间,内阁学士查嗣庭典试江西,因所出考题被雍正帝认为影射自己而被杀。但在结案时,雍正却说自己治查嗣庭的罪并不是因为他在江西出的试题有毛病,以示查并非“偶因文字获罪”。搞文字狱的专家乾隆皇帝更是常把“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挂在嘴边,可见他并非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与实际行动有着严格的法律区别。而且严格来讲,钦定的《大清律例》中也没有“以文字罪人”的法…  相似文献   

6.
强群 《寻根》2009,(1):114-1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被称做“百世田园之王,千古隐逸之宗”的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写下的千古绝唱。而他的《桃花源记》则是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章。如今,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本地念做zuo)巷聚居着一支陶渊明的后代。  相似文献   

7.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救火     
有一次,高尔基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出了书箱。因为抢救书籍,他几乎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育,已到“癌症晚期”慧勇最近一个时期,素以“高压严厉”而闻名的日本教育制度,因神户一名14岁中学生极其残暴地杀害并斩首一名11岁男孩的“长谷顺事件”而再次受到猛烈抨击。受害者长谷顺的头颅被割,眼睛被挖,嘴巴被撕裂到两耳处,凶手残忍之极,让人触目...  相似文献   

11.
吉安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是和宋代庐陵几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欧阳修、杨邦父、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道德文章和高尚人格分不开的,他们被合称为庐陵“五忠一节”,这是吉安人民的骄傲。庐陵“五忠一节”的产生,是由庐陵优越的地理环境、庐陵先民勤劳智慧的延续、历史文化名人的催化作用、“江南望郡”的物质基础、深厚的家学渊源、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多种因素促成。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中,娇杏这个人物因作者对其着墨不多,故形象不甚鲜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物”。那么如何看待这一人物呢?我们认为,在这样一部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宏篇巨著中,作者着意描述了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机,绝非闲来之笔,乃是大有深意的。王蒙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强调一种宿命”。这种看法颇为中肯,深得《红楼梦》之意境,而娇杏这一形象应当说是这种观点的最好印证。娇杏,这个甄府的丫环,因意外遇到了穷儒生贾雨村,见其虽然贫困落魄,却相貌不俗,更兼常听主人甄士隐提及此人…  相似文献   

13.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文化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商周时代,便有箕子“走之朝鲜”的传说。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商朝末年的太师。纣王无道,箕子进谏规劝,反被纣王所囚。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箕子“走之朝鲜”,周武王因封箕子为朝鲜侯。箕子在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  相似文献   

14.
世界畅销书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因患胰腺癌于199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74岁。华莱士去世前住在美国的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和书迷们将沉痛哀悼他,”华莱士的老朋友、有“畅销书先生”之称的小说家悉尼·谢尔顿说,“我过去就认为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和敏锐的探求者。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是自己独力以求。”“我认为他的作品将具有长久的生  相似文献   

15.
柳永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悲剧性的人生感受———挫折、矛盾、苦闷、失意———笼罩着他的整个生活空间 ,也因而成为他的主要生存状态。其悲剧之因 ,历来就有人品和文品之说 ,认为柳永“薄于操行”、“风前月下”的人品和“词语尘下”、“淫冶讴歌”的文品是造成其命运坎坷、迁擢无门的原因。这样说 ,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认为柳永的生存悲剧完全是由其人品和文品造成的 ,则未免过于肤浅而牵强。因为这只是表面的、外在的原因。也可以说 ,这是统治阶级用以否定柳永的“理由”。我们应在北宋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看待这个“理由”。首先 ,看柳…  相似文献   

16.
《孟子》文章批评作为一种阅读和学习方法逐渐被汉文化圈各国学者所接受,不同国家的《孟子》文章批评又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状态。日本江户学者赖山阳从文学的角度认为《孟子》文章是平易明快的“战国语调”。他主张“以文视《孟子》”,以选本、评点、札记等形式进行《孟子》文章批评。赖氏发扬溯源意识,注意分析《孟子》与唐宋古文的渊源关系,建立了推崇韩苏、贬斥曾王的文章风尚。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赖氏将《孟子》视为日本人文章取法对象,从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及修辞等方面解析《孟子》文章。作为异域学者的赖山阳在《苏批孟子》的影响下与明清时期诸多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地进行《孟子》文章批评活动。可以说,赖山阳的《孟子》学研究是中国《孟子》文章批评传统的“域外回响”。  相似文献   

17.
平凡 《华夏文化》2005,(4):43-44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即今之茶。之后,人们又发现茶的其他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被誉为“草木之仙骨”,为希仙成道者所追求。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云:“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于是,寻…  相似文献   

18.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19.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刘封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悲剧角色 ;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 ,对刘封被杀事件的叙述却截然不同。在史官笔下 ,刘封之死主要是因他威胁到了刘禅的地位 ,他是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也是封建专制政治的牺牲品。但随着“尊刘贬曹”思想观念的深化和诸葛亮崇拜现象的盛行 ,进入文学领域的刘封不断被丑化 ,其被杀的真相也日渐被掩盖  相似文献   

20.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