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学刊》开展的编辑概念的讨论,可说是编辑学研究深入进行的体现。这不是打概念仗,而是基础研究。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的文章,启发了笔者的思考。两年前,我们曾有机会当面讨论过一些问题,作为同好,来共同讨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朱燕萍同志在《编辑之友》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什么是编辑定义本质的属》,文章针对我们在《编辑之友》2000年第5期发表的《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属--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一》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朱燕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朱文")实际上不只是谈了编辑定义属的问题,而且涉及了编辑定义的整个构成,而我们对编辑定义的属和种差(《如何确定编辑定义的种差--编辑概念构成方法系列论证之二》,见《编辑之友》2001年第3期)都已经分别著文作过论述.现在对朱文择要进行答复,也是我们对上述两文的补充,所以以"再谈"为题.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学科建设与怎样界定“编辑”概念,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华良同志《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引文不再作注),开首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但作者把编辑学建设的理论突破,归结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而所谓“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又不过是概念宽泛一些或者狭窄一些的问题。这就使人不能不想到,学术界大量存在的实际情况,并不象《问题》一文所说的那样。许多学科,包括一些相当成熟的学科,在一些基本概念上都存在着广义的定义与狭义的定义,甚至存在着许多内容差异很大的定义。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2—85)(以下简称《规则》)由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5年1月31日发布,自1985年10月1日实施。为了普及、推广《规则》,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育培、马书慧二同志编辑的《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图例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刊》1990年第4期刊登王华良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后,于1991年第2期刊登王振铎、姚福申的两篇商榷文章,引起学术界浓厚兴趣。其中,姚福申的《“编辑”辞义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并非仅仅批评王华良,多  相似文献   

6.
邹璐 《编辑之友》2011,(8):86-88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刊登的《浅谈编辑的权利和义务》(作者王力)一文,谈到了很多与我们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尽管有些已经被多次关注,讨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现在看来,这些依然是我们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基本问题,有些甚至也是容易犯错的问题。以下针对该文(以下简称《浅谈》)提出的几点  相似文献   

7.
宋敏 《兰台世界》2000,(7):20-21
近两年,丹东市档案馆出版了两部档案资料书,一部是《丹东乡镇办事处概况》(以下简称《乡镇概况》),一部是《丹东市党政军领导人名录》(以下简称《人名录》)。笔者作为编辑人员,在实际编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走了一些弯路,伺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并写在这里,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拙文《“世界3”理论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以下简称《刘文》)针对蔡公天、李耀彬同志《试论图书馆学新的理论基础》(以下简称《试论》)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发表之后,笔者又拜读了蔡、李二同志的《再论波普尔的“世界3”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以下简称《再论》)一文,笔者认为此文不少观点似是而非,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纯洁性与唯一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前夕,重读这篇光辉文献,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新闻思想和办报路线,深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读了于鸣镝、尚玉卿二位同志的《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载《图书馆学刊》,1989年年第3期以下简称《现象》)一文后,写了一篇《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读后》(以下简称《读后》),发表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0年第3期上。于鸣镝同志于是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以下简称《含义》)来答复我在《读后》中所提的问题。于鸣镝同志在其《含义》一文中引用《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200页上对价值一词的解释如下: “价值:①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参考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近在《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上读到胡显中同志的《粗制滥造误人子弟——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胡文”)一文。“胡文”中有些意见我是赞同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确实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编者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但对“胡文”中的有些意见,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以求正于胡显中同志和其他读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档案价值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档案学术界一个较为突出的热点.许多同志就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档案学研究》1989年第2期刊载的李华同志的《试论档案鉴定的理论基础—档案价值观》(以下简称“李文”)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档案价值”的概念、性质等问题.之后,《档案学研究》1990年第2期上发表了罗力同志的商榷文章《档案价值研究问题一、二、三》(以下简称“罗文”),但罗文的基本观点同李文可以说是一致的.与之相对立,有的同志提出了一种价值说,即认为档案的价值只有一种,就是“使用价值”.对于这些同志的学术探索精神,笔者深为钦佩,但对他们所确立的某些基本观点,却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办刊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本刊于4月6-7日召开了全省通联工作暨宣传写作研讨班,以总结通联工作。表彰先进,为更好地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加油鼓劲,积蓄能量。在会议筹备阶段,省档案局副局长、《档案与建设》杂志编委会主任谈宝忠同志(以下简称谈)与编辑部全体人员(以下简称编辑)进行了专题研讨,就通联工作以及全省档案宣传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现将主要内容加以整理,摘要刊登。  相似文献   

15.
陈红玉 《新闻窗》2008,(1):56-57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发表60周年。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谈话》,是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光辉文献。这个《谈话》和同年10月刘少奇同志《和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堪称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经典双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入门必读。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在1988年第5期发表冯根良同志的《新闻标题中的“顾名”》(以下简称“顾名”)一文,其中谈到“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所失误,故不揣冒昧,愿把当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主要的、连续出版的图书馆学论文检索刊物有如下三种: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全国报刊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山西省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图书馆学文摘》(以下简称《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复印报刊资料》)中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部分(以下简称《资料》).兹就这三种检索刊物做一简要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新闻播报     
《出版参考》2014,(7):37
正历时22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出齐本刊讯(记者刘宇阳)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与中央档案馆联合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15卷本、600余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以下简称《史料》)已于2013年12月全部出齐。此项工作始于1992年,是在王仿子同志首先建议,经原新闻出版署批准后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史料编纂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新闻出版署历任领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第4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王秋平同志的《也谈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通过两个实例对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刊登的刘东斌同志所撰《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有关“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