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不见,四十五分钟,持续不断,分秒必争,等到铃声一响,嘎然而止,却仍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势;君不见,三尺讲台,唾液纷飞,雨寻霏霏,斗室之内,唇枪舌箭。或许,文学有太多的话语,面带微笑,苦口婆心,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爱你确实太深。  相似文献   

2.
最近,教育界的“民主平等”气氛可谓越来越浓,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砸掉讲台”的学校越来越多,君不见各个媒体对各地第一个砸掉讲台的学校作为“民主平等”的典型报道已让人数不胜数。仅砸掉一个讲台,就成为改革的先行者,成为民主平等的典范,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只是笔者愚昧:不知讲台何罪之有?有人痛述讲台罪状如下:“教师对于学生历来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学生本已矮了半头,教师本已高高在上,还要凭空增加三寸讲台的高度,似乎有种强调师道尊严的意味。讲台的高度无形中给了教师一种使命感,一种高贵感,他无法再去倾…  相似文献   

3.
幽默校园     
鸡毛掸子老师:“有一种东西,浑身长满漂亮的羽毛,每天早晨叫你早起,它是什么?”学生:“是鸡毛掸子!”玻璃球诊所门前坐着两个男孩。护士蹲下身来问其中一个小男孩: “小朋友,你哪儿不舒服?”“我吞下了一个玻璃球。”接着护士又问另一个小男孩: “你呢?““我在等那个玻璃球,因为它是我的。”空座位一次上课,张老师喊了一名同学上讲台做题目。在等待的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发现有一名学生的位子是空的,于是张老师便问:“他到哪儿去了?”学生很诧异地说:“他正在讲台上做题目!”  相似文献   

4.
一、用“魔瓶”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瓶”,这里面装着什么呢?想知道吗?哪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打开?打开后你可要当心,如果出现什么异常现象,要迅速把瓶盖盖上。 (一名学生上讲台打开瓶盖,并且很快地将瓶盖盖上。) [评:课刚开始,教师就用“魔瓶”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个快乐同桌,他很聪明,但却常因马虎的缘故而与成功擦肩而过。不信,你看:“同学们,谁到讲台上做这两道题“哎,不就是两道小题吗?三分钟轻松搞定。”“谁来做?谁?”“老师,我,我来做。”“好,大家鼓掌欢迎张凯同学上来做题。”只见他大步流星走上讲台,奋笔疾书,不到三分钟两道小题就被“解决”了。于是乎,他满脸堆笑,志得意满地“飘”下了讲台,谁知,他还没走到座位上,就引发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待他坐下定睛一瞧,方知自己的小数点又点错了位。唉,不知何时他才能改掉马虎的毛病。(指导教师张云广)我的马虎同桌$河北省深泽县小直要中学@…  相似文献   

6.
乐翻天     
口吃的监考官某口吃者监考,发现一学生偷看,气急败坏地吼道:“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五个学生站了起来。这就是勇气!有一位哲学系的老师在期中考试时只考了一题,题目是“什么是勇气”。就在大家拼了命在想怎么写的时候,有个同学交卷了。他不是一个字没写哦!不过他写的只有五个字——“这就是勇气!”结果,老师给了他满分。谁创造万物某宗教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厉声问学生:“你们说,是谁创造了世间万物?”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教师许久听不到回答,更加火冒三丈地说:“我非要你们说不可!谁?”说着,灯泡似的…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固然,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但教学过程中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谁?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可能答什么?答错了或离题了如何往回引导?却大有学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深思熟虑。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目的性亦即针对性,问题提出后要取得什么样的反馈效果,教师应成竹在胸。 1.激励性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的动力。如,在比例尺教学之前,先提出“给你一张地图,你能算出我们省会(或首府)到北京的距离有多远吗?”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提问学生:“谁会找到一个最小的数,它能同时被12、18整除?”再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先提出“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诱导性提问。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提问,诱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论。如,讲授“乘法的分配律”时可出示一组等式,要求学生观察讨论: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刻     
小错误一个学生收到他父亲的信,信中写道:你以后写家信,应该多写一些生活的情况,不要只知道要钱。这次寄1块钱给你,附带告诉你一点小错误,用阿拉伯数字写“十”的时候,只能写一个零,不能写两个!谁最聪明学教师在给学生讲北宋文彦博灌的故事。讲完后,她问:“文彦博聪”“聪———明!”大家齐声喊,只有女孩坐在那里沉思。老师走过去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橡胶在我么时候发明的?”小女孩道。写清楚师,您在我的练习本上写的什么?”把字写清楚”为什么火箭跑得快姆,为什么火箭跑得那么快?”的屁股着火了还不拼命跑呀!”子考父儿子:“爸爸,考你…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5,(5):17-17
上帝听说世间鼎盛,人人都前所未有地崇尚成功,心下窃喜,决定去探听虚实。他召集来若干凡人,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张三说:“成功就是像大款那样有闲有钱。”李四答:“成功就是像明星那样有型有款。”王老五喊:“成功就是像名人那样有头有脸。”上帝摇头,禁止他们用“像某某一样”句型,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上帝索性问:“成功的标准是谁给的?”大家小声嘀咕:管他是谁,反正不是我!上帝不甘心,决心继续考察。他先是变成了一个有钱人,在花园里,他远远地望见一个年轻女人正在微笑地注视着在不远处玩耍的孩子和老人,他走上去,说:我是有钱人,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相似文献   

10.
幽默     
①一天,布朗先生带着妻子和众多的子女到外边去散步,在大街上,一个警察拦住他,抓住了他的肩膀。“放开手!”布朗先生抗议道,“我干了什么了?”“我当然不知道你干了什么,”警察答道,“但我想知道这一群人为什么跟着你。”②老师:贝蒂,给我们说出两个四条腿的动物。贝蒂:两只母鸡。③老师: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什么?学生:火、气、土和……和……老师:和什么?想一想,你用什么洗手?学生:肥皂!④一位地理教师告诉他的学生:“月亮非常大,它可以容纳几百万人在上面居住。”有一个男孩笑了,“当月亮由满月变成月牙儿时,住在上面的人该有多么拥挤啊?”…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为了画的质量,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感悟权”在《动物时装表演》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关于变色龙的描写:“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你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龙都变换了哪些颜色吗?”于是,学生读出了“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接着,我又说:“谁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  相似文献   

12.
这第一课当然就得让“眼镜”来讲了。他根本就没管大伙是什么眼神,而且今天的这个主讲官一点儿也没觉得有什么可笑的,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大声说:“同学们好!”这一着谁也没有准备,在座的人三个人喊了“老师好”,“肥仔”却喊了一声“眼镜”好。“眼镜”出手不凡,给大家讲开了第一课。  相似文献   

13.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六”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教学时,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引导的方法不同,所以效果也不一样。教法一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才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的对。师: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生:还是隔壁小孩说得对。师:好!(教师很满意地坚起大拇指)教法二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也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得对…  相似文献   

14.
万泽军 《今日教育》2013,(7):107-107
走上讲台15载,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一个我学生的同学对我说:“你的一个学生在高中讲了三年——他们初中功主任好帅!”  相似文献   

15.
这是《啄木鸟和大树》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了解大树由枝繁叶茂变成一棵枯树的过程 ,从中懂得“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的道理。在课临近结尾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想像剧场” :假如大树变成枯树时 ,啄木鸟又飞来了 ,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学生轻轻议论后 ,教师请学生来表演。A组表演 :啄木鸟飞来了 ,大树非常后悔地说 :唉 ,都怪我当初不听你的话 ,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啦 !B组表演 :啄木鸟飞来了 ,大树拼命喊 :救救我啊救救我 !啄木鸟便飞过去帮它捉虫 ,大树又恢复了健康。还有一组上来 ,演啄木鸟的同学对老…  相似文献   

16.
故事一:感谢那天的雨上课铃声响过三分钟了,尽管我在讲台上再三地喊“:已经上课了,我们大家不要被窗外的雨所吸引……可同学们还是无动于衷,仍是看外边的雨。我思索片刻,来了灵感……我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一起看雨,我突然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看见雨了。”我追问“:雨中有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雨中有操场、有树木……有几个老师在走路……”我提出新的问题:“我仿佛看见操场、树木……在幸福地笑着。谁能说说它们为什么笑呢?”同学们又七嘴八舌“:雨滋润了它们……洗净了它们……”我加重语气表示肯定,又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听了一堂小学作文课,教师把一只脸盆放到讲台上,刚上课便说:“盆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用竹笔套吹泡泡,看谁吹得大,吹得多。”学生兴味盎然,泡泡吹得满天飞。教师问:“泡泡象什么?”“象汽球”、“象飞船”、“象月亮”、“象珍珠”、“象足球”……教师又问:“要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吴师请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的1/2,同时与小伙伴交流。孩子们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并贴在黑上。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1/4!”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此时的吴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你折出了圆的1/4?能把你的折法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地举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对折,就得到了1/4。”吴老师满腔情地鼓励他:“很有创造性!同学们出图形的1/2,你却大胆地折出了/4。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同学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  相似文献   

19.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蔺(板书“蔺”),我的一些学生给我写信的时候,常常毫不客气地一刀就把我的头给砍了下来(擦掉“一”),变成了“闷”这个样子。(问一个男孩:)你要是以后给我写信,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砍掉我的头?(学生肯定回答:不会。)你这么善良,一定喜欢美好的东西,对吧?(肯定会回答:对)那么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玫瑰吗?知道不知道一朵玫瑰代表什么意思?10朵呢?999朵呢?(后边三  相似文献   

20.
一、导入设计引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开头,既能成功地导入新课,又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始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听教师喊“走”之后,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喊“停”。问:“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回答:“相遇了。”老师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我让一名学生上来给前面三名学生分苹果,先给一个学生切二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