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午餐》描述了年轻作家和一位女士共进午餐的故事。小说叙事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以“共进午餐”为切入点,从毛姆的绅士情结、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语用学的礼貌原则三个角度对《午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是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中国海洋文学对海洋神话母题的围绕与衍行,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人与大海的深层生命牵系,使海洋小说的发展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过渡,神话对人类的支配力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张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6-57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声音三方面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除新颖奇特的内容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同样是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长久不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的现代意义在艺术价值方面同样也体现了出来。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讲到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层次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狂人日记》在这三个方面中也体现出了承前启后的特征。拟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海洋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写了孙悟空是海洋之子,写其保唐僧西游取经的同时,频频东顾大海,寻求观音、龙王的救助,回花果山休忠,有着浓重的海洋情结。西游是其心灵的磨难与历练,东顾是其本性的自由和回归,海洋是他自由无拘、祥瑞和谐的精神港湾和家园,西游与东顾揭示了他精神矛盾的对立统一。《西游记》的海洋情结与秦汉方士、传统佛教、道教对海天佛国、海上仙山的幻想神往的思维定势有关;是明代海路交通的发达及远洋能力强大的体现,是明人云帆高张、乘风破浪、意气昂扬的时代精神与宏伟气度的反映;与作生长在靠海的地方,热爱海洋有关;与观音和龙王化区域的东移至海洋有关。《西游记》的海洋情结对明代《东游记》等其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研究了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山上的胜利》,试图分析物理空间层面的空间并置与叙事视角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引领读者感受心理空间层面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为解读该小说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作家高建群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陕北高原成为高建群非常关注的时空环境,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叙事,不断将自身对于陕北高原的诠释付诸于作品的各个方面。经过不断的艺术提炼和打磨,陕北高原在作品中反复书写,孕育成熟,成为高建群小说的鲜明艺术意象。《最后一个凶奴》是高建群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中高建群展示了其特有的"匈奴情结",其叙事依旧以陕北高原为背景,将"匈奴情结"集中在陕北高原上进行表现。此后,陕北高原与"匈奴情结"多次在高建群的作品中发生勾连,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也构成了高建群创作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娇红记》是元明早期中篇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娇红记》艺术效果的取得与其叙事方式紧密相关,它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笔手法"的运用,二是叙事角度的选取,三是叙事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2.
《失乐园》与《西游记》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学名著,虽然产生的时间与国度不同,但是由于作者都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主人公的特征展现出自身内心的反叛意识,所以让这两位不同的主人公显示出了相似的一幕。文章着重指出了这两位主人公反叛权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西游记>与<堂吉诃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者均采用"以幻为真"的叙事范型,均以游历为主线来连缀多个故事.二者的差异是<堂吉诃德>运用了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西游记>则带有说书人口叙性特征,叙述方式局限于全知式.二者的差异与中西诗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几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全部特点,它与流浪汉小说在小说叙事的技法上“惊人地相似”,并且两者差不多出现于同一时代。可是,尽管中国出现了《西游记》,流浪汉小说这种形式却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形成“气候”,这令人遗憾的事实自然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篇体裁语境的角度,对《西游记》英译文的语篇体裁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解读《西游记》和章回体小说的英译及英汉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林雅琴 《海外英语》2011,(10):281-282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paper aims to reveal what common ground is shared by the two novels and what light is thrown on the theme of spiritual salvation. The fruit of the study 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both novels have employed religious doctrines and social criticisms to make the theme of spiritual salvation more palatable for their readers.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作为典范文本,分别代表了明代神魔小说“以幻写真”和“以幻求奇”的叙事范型。《西游记》追求神异性和人性的融合,渗透其中的是作者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封神演义》专注于神异性的展示,体现作者通过锐意求新来娱乐读者的创作诉求。两种范型都深植于明代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只是把《西游记》当成儿童故事 ,或当成惩恶扬善的幽默谈笑 ,那是一种悲剧。《西游记》其实和《唐·吉诃德》一样 ,是一个时代的映照 ,是启蒙思潮的载体。所不同的只是 ,《唐·吉诃德》映照的启蒙思潮在欧洲成了气候 ;而《西游记》代表的启蒙思潮却被扼杀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