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凤忠 《今传媒》2005,(9X):61-61
近年来,媒体的低俗化倾向早已广遭鞭挞,可是许多媒体不但不思悔过,反而更有变本加厉的迹象。有的媒体可能还嫌一般意义上的低俗不过瘾,越来越走向恶俗化。部分“新闻人”的趣味和视角也更趋于变态、无聊。  相似文献   

2.
低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目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经过治理已有所收敛,但低俗新闻却有上升势头.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3.
于都  胡舜文 《军事记者》2005,(10):12-14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了抵制新闻低俗之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媒体陷于低俗泥潭难以自拔,巧打低俗“擦边球”以遮人耳目.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些媒体把贴近受众与媚俗的“娱乐化”等同起来,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夺受众的新法宝,视为取胜市场的灵丹妙药。报纸纷纷争“软”,电视竞相比乐,电台抢着搞笑……新闻娱乐化,  相似文献   

4.
服务大众、引导舆论、取信于民是大众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虚假新闻、有偿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以及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水准滑坡等,导致了新闻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陷入了信任危机。这不但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削弱了媒体在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4,(8):71-72
陕西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召开研讨会正确报道社会新闻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近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记协联合召开“正确报道社会新闻、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研讨会。陕西日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上,各新闻媒体就“积极探索党报社会新闻的有效途径”、“文化传媒的认知和执行”、“弘扬正气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娱乐节目重在引导而非迎合”等专题作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社会新闻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又是媒体竞争的主要武器,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可以使媒体的宣  相似文献   

7.
李大元 《记者摇篮》2004,(8):59-59,52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目前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卖点、收听率和收看率,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不辨是非,甚至不惜以讹传讹,传播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的做法,使低俗、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在一些媒体上频频出现,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低级庸俗之风的蔓延?这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毒害的潜移默化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们已经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多年,但不少地方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却往往变成了“通稿宣读会”。这时通稿不但没能传达应该有的信息,反而成为了被受众质疑乃至否定的话柄。长期使用通稿,还会造成记者的惰性和媒体本身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受损。一纸通稿,不仅不能使读者解决“为什么”的疑惑,有时连“是什么”也无法说清,更不要说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层分析和解读了。这实际上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危机,也是新闻道德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王保民 《新闻窗》2006,(1):44-45
低俗,是媒体为了抓住受众而不惜迎合某种低级趣味。迎合一些不文明、不健康、落后愚昧的东西。低俗之风,是新闻战线消极腐败现象的一种表现。是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在前两年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对低俗的报道、庸俗的宣传较多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作为整顿新闻队伍、净化新闻市场的主要内容之一,取得显著成效,但那些低裕的东西,那些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等格调低下的报道和节目。至今远未绝迹。抵制低俗,远离低俗,崇尚文明,倡导健康高尚的情趣,仍然是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中继续努力的目标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洋 《新闻传播》2004,(11):48-48
近年来,一提起对影视演员的新闻报道,大家就会想到充斥着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娱乐新闻;想到明星的各种绯闻、丑闻:想起专挖别人隐私的“狗仔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这种低俗娱乐新闻炒作现象,已经引起了多位政协委员的批评。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说:“媒体要以报道演员明星的建树为主导,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观众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艺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主导方向。影视作品的提高少不了评论的参与,同样,一个好演员的成长也离不开媒体的中肯的批评。由于创作方法和对艺术的理解纷纭复杂,要掌握表演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在艺术还不成熟的阶段,他们需要更多地得到广大媒体和观众的意见反馈。而这些意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李尧鹏 《新闻记者》2005,(12):47-47
当前.低俗新闻、违法违规广告泛滥等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问题不仅误导了受众.也损害了媒体形象。反思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想起“五四”前后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新闻界的忠告。  相似文献   

13.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抛开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暂且不说,目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让人如鲠在喉,忍不住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 ,网上流传的一则“虚拟新闻”(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四家媒体对一位老妪在街上摔倒后的不同报道 )令新闻业界同仁感慨不已。其中美国媒体的报道突出了老妪摔倒后 ,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 1 3亿美金的赔偿。这一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数字信息 ,是其它 3家媒体所缺少的。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非典事件中 ,中外媒体记者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对疫情统计数据信息关注程度的差异 ,则不但验证了以上“虚拟新闻”中所揭示的中外媒体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时也看出了我国媒体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张延滨 《视听界》2000,(2):50-50
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通指因特网,但是因特网不但承担信息传播职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功能,所以较为准确的提法是:基  相似文献   

16.
方迎丰 《新闻界》2006,(6):57-58
一“、主流媒体”概念从何而来?近几年,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业界都异常关注一个热点词汇:“主流媒体”。在学界还在为“到底何为主流媒体”争论不休的时候,业界早已躬身力行、全力打造“主流媒体”了。有意思的是,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实践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似乎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18.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虚假广告、低俗信息和假新闻、有偿新闻等在一些媒体上的存在,降低了媒体公信力,有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动,捏造和虚构新闻,刻意炒作,充当了“造谣者”角色.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祛除“不良媒体”,整体提升媒介公信力;媒体也应该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新闻这些年日益受到我国媒体和受众关注。不少社会新闻,包括都市报、小报发的社会新闻,宣传了社会的新风尚、好人好事,揭露、抨击落后、低级的社会习俗和形形色色的迷信现象,社会效果是好的。毋庸讳言,我国媒体特别是某些都市报、小报,在新闻报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就是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2003年10月发出的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所指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消极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