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古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人语文教材,有关的鉴赏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对此文的评价,大家从来都是赞美有加,经常可见类似这样的评语:“《六国论》结构严谨,推理缜密,表现了极高的纵横捭阖的艺术结构特色。”可是我教了若干遍后,最初读《六国论》时的疑惑却愈发强烈了:《六国论》不是说理严密,而是破绽百出。现将我的浅见陈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正>《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一直是高中教材入选篇章,其文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至有一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生,将之奉为议论文写作圭臬。《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概而言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有果无因,结论突兀文章议论结构是采用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面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  相似文献   

3.
翻开文学史,有三篇同题论六国的文章,即苏洵的(《六国论》(下称“洵论”)、苏辙的《六国论》(下称“辙论”),李桢的《六国论》(下称“桢论”),一般说来,都可称为名篇佳作。但度长  相似文献   

4.
苏洵《六国论》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编目,几度修订都没有被换掉。读高中时,除了惦记考试外,语老师讲解的其他深意并不在意。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六国论》,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相似文献   

6.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选入人教新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篇十分典范的议论文,对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具有许多示范作用。下面以《六国论》为例,来谈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一、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15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  相似文献   

7.
苏洵《六国论》有多处让读者质疑,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赵国灭亡的真实时间,燕赵用兵之效等等,与史实似乎有所不符。但作为经典的《六国论》却让历代读者推崇备至,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除却借古讽今之用,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担当"。  相似文献   

8.
新教材第二册在苏洵的《六国论》后附录了苏辙的《六国论》。两篇文章,可比之处很多。首先是立意选材。两文均是史论,分析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灭亡,而在讽谏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所以他们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论述,而是剖开一个历史层面,选择一个问题,分析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古鉴今。苏洵之文着眼于当时宋朝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苏辙之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见利忘义,不识形势而相互攻杀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1.《六国论》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本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四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各单元的“赏析示例”只有一篇。《六国论》被确定为该单元唯一一篇的“赏析示例”.可见它在该单元中的示范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我虽多次讲授,但基本沿袭旧法,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分析,满以为效果佳妙,结果学生听过之后,当时有些印象,一段时间之后,对其中的字句早已模糊不清了.我深感内疚,反思教法失当.这次又要上《六国论》了,我毅然走出传统教法的围城.  相似文献   

11.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凶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12.
课堂设想通过梳理论证思路、反思论证过程、回到历史语境、探究经典价值使学生形成史论文的思辨性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把握作者分析六国破灭原因的思路结构;从论据的真实性和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反思文章的论证过程。第二课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六国论》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对北宋对外妥协退让的深沉叹惋之情;比较阅读苏辙、李桢、苏轼三人的同题文章《六国论》,理解史论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似文献   

14.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因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15.
[单元概况]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宋代散文。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伶官传序》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四篇课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背诵《六国论》《石钟山  相似文献   

16.
其一,关于《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由于《六国论》全篇对宋未着一字,而“六国”二字则始末点明,处处紧扣,故极容易把它误解为专论六国破灭原因的史论。教材“预习提示”将该文断为“史论”,不能不说也是由这一错觉导致的。既为“史论”,难怪乎“首句破题”之类识见广为流传,以致已丢弃“史论”之说的教参,还在沿用“史论”的分析法,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一段里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其实,若承认该文的文体不是史论,而是针砭时弊的杂论,那就不至于将处在前导地位的论史部分的某一句话定为以讽今为主旨的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18.
试验教材增加了不少补白,或介绍作者,或解释名词,或提供资料,或另引相关文段,扩大了补白的范围。怎样使用好这些内容,本文试以第二册第五单元为例谈两点看法。   一、根据补白和课文的关系,确定阅读思路。   第五单元有三则补白,与课文构成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并列求异,一是例释证明。   教材《六国论》后补引苏辙的同题文章《六国论》,两篇文章的关系是一种并列求异的关系。苏洵重在分析六国贿赂秦国终成破灭之道,苏辙则指出六国“岂知天下之势”的政治短视,并且提出“厚韩亲魏”的战略思路。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  相似文献   

19.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20.
(一)《六国论》,是宋代散文大家眉山苏洵有名的一篇政论文,是《嘉祐集》里《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篇文章,论述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齐、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一味赂秦。赂秦既增加了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