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共享到共生”的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在多年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与专题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凝练的学术命题,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生”,再到“知识共生”,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共生文化”.强调知识建构的本质是社会知识增值,而个体学习是知识建构的一个“副产品”,知识的社会增值也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建构,既可以克服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构建的“无知识内容抓手(无内容)”整合,又可以克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无技术环境支撑(无技术支撑)”,成为切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形式;同时,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搭建“组织记忆”的团队学习,实现跨时空“从共享到共生”;显现出了人—技术一内容之间的整合以及资源库的增长机制,知识的增长、积累与创新机制和互动机制与共生关系.最后,阐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的七个基本内涵,也即实践推进“从共享到共生”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管理者、学习者对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工具的需求,探索研发了专题学习网站动态生成系统,以利于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在统一平台下快速建立简便、实用、快捷的专题学习网站,有效地用于实际教学,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各类教学活动。同时系统可实现对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实现优质专题学习网站的区域共享。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两种课堂教学形态的反思,提出课堂教学要把握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并进行了对策分析,指出教师要注意知识观和教学观的转变,要注意课程资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要注意教学评价多元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两种课堂教学形态的反思,提出课堂教学要把握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并进行了对策分析,指出教师要注意知识观和教学观的转变,要注意课程资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统一,要注意教学评价多元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应用模式促进教学的互动生成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基于便捷网络通讯功能和丰富专题资源的研究学习系统,学习者通过主体性、创造性、协作性地探研及在线评价反馈机制学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结构化自身知识系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全面提升各项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宋煜 《考试周刊》2015,(6):130-131
自主建构学习活动以"锚式情境教学"为着力点,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方面都有了较大转变。设计锚时,通过创建情境性、协作性的学习环境,变单项灌输为意义建构;引入批判性思维,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实现主动建构;巧用显隐策略,用学生的智能强项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7.
徐冬青 《中学教育》2011,8(2):89-93
从预设走向生成,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而要实现三个转变,其前提是需要实现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8.
课堂智慧应该体现在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巧妙的衔接.真正一节有生命的课堂不仅仅是静态的预设,或者是对预设的一种否定,而是夯实预设,让课堂精彩的生成有着广泛的基础;接着完善预设,让课堂在一系列尝试和探究的具体活动中寻找点的生成;最后选择预设,从而让课堂呈现出一种智慧,一种"巧合",让生成充满机智.从巧妙预设,到精彩生成,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应进行四个方面的更新和转变。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的更新: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的更新:从以教为本到主体参与;教学方式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单向灌输到情境建构;设计观的更新: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观念,历经了从客观知识到个人实践知识、从终身学习到自我导向性学习、从被研究者到研究者的一系列变迁。当这些基础观念传播到我国教育界,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型,普遍期待和促进教师逐渐由知识记忆者转变为知识生成者、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由研究客体转变为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