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4课《“你们想错了”》一课,通过方志敏同志不幸被捕时对国民党反动派士兵的痛斥,表现了方志敏同志凛然不屈、一心为革命、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开头先以简要的语句交代了方志敏同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被捕的,接着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详细、具体地叙述了国民党士兵的两次搜身情况。其中,方志敏和国民党士兵的对话是本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你们想错了”》(五年制小语五册24课)是根据方志敏《清贫》加以节选并改写而成的。根据个人的钻研,仅就课文的笔法谈谈我的看法。一、主笔与陪笔《“你们想错了”》记叙的是方志敏在作战中不幸被俘,国民党反动派士兵对他搜身的事。课文里描写的主要人物是方志敏,还是敌人的两个士兵?或是  相似文献   

3.
有些课文一般地读过去似不足奇,然后将其关键部分拎出来细细咀嚼一番,就会觉得其味无穷.如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你们想错了”》一文,在描写反动派士兵对方志敏同志两次搜身的时候,用了下面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4.
教法一 假如我们按“平推式”教学方法上《“你们想错了”》一课,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先指名学生读完这一自然段后,提出三个问题:(1)敌兵发现方志敏是红军领导人后想什么?(2)敌兵是怎样搜身的?(3)敌兵搜身的结果怎样?学生把书一念就可以答好:第一题是敌兵“满心希望能从方志敏身上搜出大洋来。”第二题“是他们把方志敏全身都摸遍了,从衣领直捏到袜底。”第三个问题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找到。”这都是书上的话根本不需要思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语言。如:第四自然段,分析到最后一个句子时,提出“他们错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时,学生不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是答不出这个问题的,它必须联系下文才能回答清楚。  相似文献   

5.
《“你们想错了”》讲的是方志敏同志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事.教这篇课文,可采取中间突破,变序讲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解围入手 中间突破①揭示文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课文题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有引号.)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你一定想知道这是谁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话吧?那就请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课文,找出答案.)②检查提问:通过读文,你知道“你们想错了”是谁在什么时候说的话吗?(方志敏面对敌人搜身时说的.)你知道方志敏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借此机会,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方志敏.)除了这句话,方志敏还说了些什么?(让学生找到方志敏的这段话,并朗读.)  相似文献   

6.
《“你们想错了”》一课,记叙了方志敏同志在作战中不幸被捕,痛斥国民党反对派士兵的贪婪、无耻;反映了方志敏一心为革命、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话.根据教材内容要着重理解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方志敏的两句话.  相似文献   

7.
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一位教师板书课题后用醒目的红粉笔在“错”字下面画了一道横线问:“这句话是方志敏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段,并板书了重点词语。接着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二道横线,问:“为什么说敌人想‘错’了呢?”随着教师的指点,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并回答问题。黑板上出现了描写敌人第一次搜身的两个动词和两组表示结果的关联诃语。最后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三道横浅,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边划边议描写敌人第二次搜身的动词和方志敏同志痛斥敌人的言语、神态,  相似文献   

8.
本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红军领导人方志敏烈士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和国民党士兵的猥琐卑微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从这一对比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革命宗旨,看清国民党反动派官兵们的腐败本质。课文用方志敏烈士的语句为题。讲读教学时,可以直接从分析课题入手。敌兵一次又一次地对方志敏搜身,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么样呢?敌兵为什么连一个铜板也搜不到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呢?本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有聚光作用,阳光射在凸透镜上,发生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这就是焦点。焦点,也只有焦点,才能放出更强的光和更多的热。联想到语文教学,如果将阳光比着课文,那么要使课文中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聚积起来,并被准确、灵活地运用,其间所需的凸透镜是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文道统一思想为指导,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认真引导学生用心琢磨,仔细推敲。常常看到,有些课文一般地读过去似不足奇,然而将其中关键部分拎出来细细咀嚼一番,就会觉得其味无穷。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你们想错了”》一文,在描写反动派士兵对方志敏同志两次搜身的时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时,笔者关注到了两个常见却不普通的标点符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破折号在本文共有三处:第一处是在课文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第二、第三处是在课文第17、18自然段“妈——”“妈——”。其中第一处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第二、第三处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  相似文献   

11.
王衍 《四川教育》2001,(10):36-37
20"你们想错了" [题旨说明] 1.第1题是培养理解能力的练习.可指导学生在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敌兵对方志敏的两次搜身,发财的希望落空的事例精读,从中体会革命先烈干革命的目的.这个理解能力的训练,要在"说"中培养.  相似文献   

12.
案例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A:课文第十自然段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我觉得“站满”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师:你能说说不够准确的理由吗?生A: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这里又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师面向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生: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天漳河边上不可能站满了老百姓。生:还有,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邺“年…  相似文献   

13.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  相似文献   

14.
我曾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你们想错了”》一文的教学。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方志敏)和两个贪得无厌的国民党士兵的形象。教学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正反两方面人物形象的印象,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方志敏的无比敬爱和对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无比憎恨、蔑视的感情,教师让学生对两个方面的人物形象进行模仿表演。教师动用了电化教具——录音机,直观教具——手榴弹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扮演了那位拿手榴弹的士兵:“……不然就炸死你!”看其表演,确是把敌人的丑恶形象  相似文献   

15.
第五册 20“你们想错了”[题旨说明] 1.第1题是培养理解能力的练习。可指导学生在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敌兵对方志敏的两次搜身,发财的希望落空的事例精读,从中体会革命先烈干革命的目的。这个理解能力的训练,要在“说”中培养。 2.第2题是培养词句理解能力的练习。指导学生在找出句子、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用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的方法体会词句的意思,并从中悟理。这个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要在“说”中进行。 3.第3题是积累方面的练习,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摘抄。 4.第4题是培养学生角色朗读能…  相似文献   

16.
《毕升》是一篇通过介绍活字印刷术及其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毕升的知识性课文。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毕升是我国宋代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点了题,又展示了全文中心。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和延伸。第四自然段指出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学这篇阅读课文,要围绕自然段的训练这一点,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认知自然段中心;2.细读课文,指导学生部分探究,联系上下文,理顺句间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荷花》的教学任务:第一,继续进行段的训练;第二,逐步向篇的训练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由荷花的“香”起笔,由“我”将读者引至荷花池。第二自然段叙述的是画面的内容,着重写全观,重点突出荷花的“多”。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但叙述的重点移到突出“姿势”的“美”上边。第四自然段是叙述看荷花时产生的联想,是在画面上不能看到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第四  相似文献   

19.
《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高度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着这个中心 ,课文分三大段来写。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总的印象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第三段(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赞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这样既突出了主要景点 ,又概述了全貌 ,使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丑小鸭》是义务教育课本小语第四册第4课。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图文并用,品味一个“丑”字。 1.图文对照,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出示灯片(课文里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自然段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几只黄色的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裂开了,从里边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丑小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