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语言大师,其语言观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种悖论:一方面极力地怀疑和否定日常语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于诗性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主要与其秉持“道不可言”的哲学立场以及他对语言构筑的意识形态对人的宰制和规训而失真的忧思相关,为此,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三言”(道言)言说方式来实现对常言的突破,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诗意生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子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自由观。庄子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必须摆脱金钱与地位的诱惑,把握事物“固然”之理,挣脱非自然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束缚,摒弃传统偏狭的成见,超越生死,才有可能达至“无待”的与道相通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向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庄子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以天道论人道,在2000多年前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和谐问题。庄子的和谐社会论主要涉及人的个体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而其最为经典和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典型的美感样态, “至乐”在庄子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界定出其超功利、超道德和自然无为的本质特征,而且这种快乐最终指向必然与自由合一的天人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除了涉及哲学、审美等问题,还较多地谈论了人生。庄子立足于现实,思考了人世间的纷争、人的生死、人生意义价值等问题。然而从现实出发,庄子难以找到消除人生悲苦的有效途径,只能徜徉大道,创造出许多人类思维难以认知和体会的极其抽象的概念和境界,对人生悲苦进行消极的、阿波罗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孔子生前宣扬儒学,多所厄难:先后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有陈蔡之隘.<庄子>借孔子之厄,塑造了作为悖道者、学道者和传道者的三种孔子形象.这些形象以原始庄学为出发点,以历史的孔子为逻辑依据,以虚构为基本手段,传达出庄子和庄子后学对孔子的批判、利用和尊重等多重意味.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是主体的美学和心灵的美学,其基本精神体现在自然,平等、自由这三个关键词上.自然即"天",一是指本真的自然界,二是指以自然为师,自然而然;平等即"齐物",是指万物在道的高度的同一、平等;自由即"逍遥游",它包括精神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道通为一"的结论,从而让人们面对生死现实之时,能够体认到不以生死为忧惧的超然,一任生死、放弃分别"而照之于天",最终找到人生终极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7.
吕惠卿是王安石学派的重要人物.其庄学思想具有王安石学派庄子学的重要特征,即主要是调和儒道关系,这体现了时代要求.在调和方式上,吕惠卿更重视以心来调和.以心注庄是其最大的注庄特色,这也为宋代庄学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注庄思路,对明代崇尚心灵自由的庄学派别的出现及心学的发展或许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观,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