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试图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时候,却为获取合适的素材而苦恼。当他们找到了素材,却又为素材不真实、不可靠而忧伤。数学联系生活的题材是否可以虚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见解。赞成也好,反对也好,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给科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之一是在科学课程与教学之中引人探究式教学,挑战之二是开始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相整合。尽管当前在科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少一线教师在进一步将探究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推向更深层次时却遇到了困惑。这里既因理论研究不足掣肘所致,也存在理科教学实践不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红波 《现代教学》2007,(10):40-41
课堂教学效率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二期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成为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自身所持的思想观点而决定的,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抛弃功利观念,净化自己的教育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始终把自己定位在“我是一名学生,我的发展需要语文学科为我提供什么”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全部教学行为,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真正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给人们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也是美术教育值得关注的题材,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反教育现象,如对生命缺乏尊重,面对灾难性场面,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以灾难为题材的美术教育要让孩子真实地画出所见,画出心情,画出愿望。  相似文献   

5.
给人们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也是美术教育值得关注的题材,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反教育现象,如对生命缺乏尊重,面对灾难性场面,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以灾难为题材的美术教育要让孩子真实地画出所见,画出心情,画出愿望。  相似文献   

6.
杨滇 《语文知识》2014,(12):29-30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重复劳动、低能无效是个普遍的现实,“听不听语文课,成绩差不多”成为共识,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是一脸茫然。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其中重要一个,就教学方面而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模糊。模糊的认识造成的难堪局面就是:语文教学“乱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相似文献   

7.
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相似文献   

8.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职业内涵和历史重任。它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一句话,它需要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新教育者”,以成为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狂潮的中流砥柱。怎样帮助教师实现向“新教育者”的转变?这是新课程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师,我努力以自己对科学的热爱,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的激情,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一、范背以诱趣教师每当教授背诵课文或段落时,不是采用习惯上的范读方法,而是采用示范背诵的方法,在范背时,教师一要善于选择范背的时机。如果是旧课文,一般先范背为宜,给学生以真实感,避免学生心里产生高不可及的想法,而对自己背诵课文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是新教材中的新课文,教师可有意与学生一道背诵,然后范背,营造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二要讲究范背的内容。教师可直接范背教材的该文或段落,也可选择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范背,以显示教师博学多才。如学习《陋室铭》,可范背该文的仿写文,也可范背同一题材…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概括地说,就是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教师的教学应当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认为:“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心理学和教育学也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音乐综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然而,现今很多教师错误地理解综合教学,将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科学小品文作为文学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本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长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改变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冷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还未完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多时候还需要家长、教师的督促,以实现学习兴趣的内在推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即会让孩子学习后劲不足、学习被动,也会让教师教学效果不显著,尤其是科学小品文这样科学性与知识性强,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与故事性的文体,很容易让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唯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有信心教,才能真正给予科学小品文以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文学文本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叙事文学范畴的“虚构”,可进一步区分为题材意义上的虚构和叙述方式意义上的虚构。在“非虚构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新新闻小说等)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中(因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本质论诗学中,判定叙事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性的标准无疑是虚构性),其“非虚构”当是就题材上说的,其“文学”(虚构性)则是就叙述方式上说的。由于它在叙述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显示、场景叙述,故其虚构性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关这类文体是否容许适当虚构或其虚构性的限度如何把握之类问题的讨论,由于未区分题材学上的虚构和叙述学上的虚构,致使其讨论在文体理论的建设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作文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及其具体实施步骤进行初步探讨。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所谓案例教学法简单的说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所运用的案例既可以是实录式的,也可以是为了某种目的需要,人为虚构一些内容的。就作文教学来说,案例大多来自学生的习作,这些习作大多具有典型意义,如它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当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可对学生习作做一些设计虚构,使其更富有典型性和有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16.
李文侠 《科学课》2009,(7):26-27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是学生学和做的,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这一理念为每一位科学教师确立了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同时也为科学教师指明了方向。每位科学教师都应由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自己的哪些做法与新的教学理念吻合或相悖,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情境或事件为题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科学课堂中适用的案例类型主要有指导型案例、即时性案例、分析型案例、两难型案例、阶段式案例和实验室案例,各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的资源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与评析。科学教育案例的开发、使用与共享是案例教学有效应用的基础,此外科学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提供合适的案例教学培训课程以应对案例教学对理科教师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各项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得的知识更活,发展的空间更大,有利于适应知识的更新与挑战,有利于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田京艾 《河南教育》2007,(11):37-37
每到学期末,学校都会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广大生物教师必须实现自己教学理念的新陈代谢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也即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具有批判性,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时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都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不是说他没有经验,而是他没有充分反省、记载和利用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随时光像流水一样从身边逝去,一点印记也没有。所以,我们必须经常将自己所思所想等及时地整理记录下来——写出教学反思札记,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溪流终会为自己教学之园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它不失为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