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思新凤霞     
新凤霞年轻时是著名的美人,见过她的人都觉得不施粉黛的她比许多“包装”过的明星更吸引人。老年的她被苦难与疾病锁在轮椅上,人们仍然觉得她美,这是因为她的灵魂美折射在那张历尽沧桑仍安祥和蔼的脸上。人们尊敬她,爱戴她。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请她代表老艺术家们讲几句话,她刚说了一句“我是新凤霞……”便引起了一阵长时间的掌  相似文献   

2.
她和他是青梅竹马。只不过,一直都是他小心地呵护着她。他大她三岁。在学校时,不同年级,不同系,但他的体贴却无处不在,他并不是每天都来找她,但电话每晚临睡前却总会响起,说一些天冷了,记得加衣服、晚上别在被窝里看书的话。所有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为她甘愿付出的男友。她嘴里不说,心里却是得意的。他在校园里并非默默无闻之辈,长相俊朗,才气逼人,是多少  相似文献   

3.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4.
愤怒的心灵     
9年前,在上海,她是一家医院的医生,过着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但一个偶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在她的单位里,购进一台名叫“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设备。凭医学常识,她感觉这是一个骗局,她向院长提出这一怀疑,结果院长大发雷霆地斥责了她。  相似文献   

5.
北京———杭州——北京……她就这样穿梭来回。她曾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后来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多人欣赏她的是她的画,她的文字。 她在杭州做着一个挺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了上海读英语,读英语读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又去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人们眼中所谓的“北漂”生活。在人们以为她已经“漂”远了的时候,她又回来了,在杭州城郊的一个村庄里,享受恬淡的冬天阳光。  相似文献   

6.
淳子,一个亿万人熟悉的名字,喜欢的名字,崇敬的名字。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厂播人,在麦克风前,她是听众十分崇拜的主持人。她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主持人,她是听友们的知心人,是阿姨,是大姐,是小妹,更是朋友,老师和恩人。她和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听众素昧平生,但人们却从心里把她当作亲人。 淳子,她似乎就是为广播而生的。一坐在麦克风前,她那温馨的语言,溪水叮咚的声音,就如溪水潺潺地流着,似乎永远没有尽斗……  相似文献   

7.
13岁的女儿如今已亭亭玉立,由于经常在办公室混的缘故,她比同龄人要老道,她 在网上号称“天才小马”江北狂人,而小学生时则在网上冒充日本人和大学生,竟然把人骗过,为此她非常得意,说自己是天才确实是天才。 如今她在班里的诨名是“大头”。是同桌把她写出名的。她对这个诨名非常开心,说智慧的大脑袋就是不一样。 说起来女儿的路也是有点坎坷的。女儿出生不久我就上了班,把她一把撂给奶奶,半岁后断奶,更是一撂就撂一周。当时工作虽然忙,我是读研究生时怀上女儿的,大肚子时做毕业答辩。7月份去新单位报到,领导说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于20世纪40年代达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巅峰,并且在一夜之间红遍整个上海。《传奇》作为她的成名之作,是由多篇短篇小说所构成。由于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父母一系列的变故给她带来的影响,使她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这些都与她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是分不开的,因此,她所写作的内容也是其生活经历的一种侧映。  相似文献   

9.
乔叶 《文化博览》2007,(3):38-39
这个题目的起源来自一位朋友的俗套故事:待字闺中的她不幸和一个有妇之夫遭遇,在她眼里,他实在是优秀:人材俊朗,知情识趣,德学兼备,地位显赫。他们偶然相遇,难分难舍,常常在她租的蜗居里幽会。女友说,她觉得他什么都好,拥有他已经让她很满足了,她不想破坏他现有的一切。她想做  相似文献   

10.
她曾经独自走进战火中的巴格达;她曾经独自在非典疫区穿行;于是有人说她是独行侠;“她以前的眼神很柔,现在是目露凶光”;也有人称她是“战地玫瑰”;“她远看很秀美,近看很智慧”;“她很能干,基本上把她一个人扔在索马里,她也能好好活着回来,还带来一堆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说的是一个学生--姑且叫她王小丫吧--王小丫不是拉小提琴的那块料,她的父母亲也不支持,但她还是练,且是苦练.后来,在树林(这类练琴者一般是到树林)里,王小丫遇到一个老妇人,她说她也不懂音乐,但她感觉王小丫拉得很好……总之,在她的暗示下,这个王小丫终于成功了,拉了一手好琴.后来,看到王小丫同学把自己的理想实现了,那个老妇人也就亮明了身份,她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一开始看王小丫也不是拉小提琴的料,但,不忍心伤害她,就鼓励她,没想到,她却成功了……看完这个高考作文题的素材,我笑了,且是大笑,如果不是一个突然而来的电话,我会把自己给笑傻了.  相似文献   

12.
杨柳轻扬     
她的美,无声无息最初认识杨柳是因为工作关系,后来熟了,就成了朋友。熟了以后,她问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说她有点“冷”?我直言不讳,开始对她的印象就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因为她是主持人嘛,很自然的就想到:傲呗。其实后来交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人们的最初印象确实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偏见。其实我觉得她的“冷”和难以接近是因为她的“静”。她不张扬,总是很静。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女孩但凡长得漂亮点儿,又是主持人,总会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有点望而生畏,但是又渴望和她们相识,于是会在心  相似文献   

13.
清清茉莉     
绿荷 《文化博览》2006,(11):42-43
她是十六岁那年认识他的。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是最年轻的教授,出了名的作家,他是她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带着他的新书。之前,她看过他的书,那么细腻生动,感动得让她落泪,她觉得,自己已经暗暗喜欢了那个男人,虽然她还没有见过他。正是初夏,她站在夹道欢迎他的队伍里,穿着白裙子,瘦而矮,不是一眼让人记住的女子。他演讲,带着激情,很多女孩子崇拜地看着他,她更是。他那么清秀俊朗,她找他签名时,他抬起头,灿然一笑。她的脸腾地红了,她哆嗦着手,拿着那本淡蓝色的书——《我的清清茉莉花》。封面上,是缤纷的茉莉花。像她,淡淡地,散发着幽香。十六岁的花季,为了他,初次绽放了。雷南,多好听的名字。圣诞节,她寄了一张贺年卡,祝他快乐。他回了一张,问他,你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女孩子吗?她有些失望,因为她的眼睛细细的,并不大,她想,他一定是记错人了。但能收到他的贺年卡她高兴坏了。十八岁,她去了他所在的大学。但他走了,因为离了婚,他出国了。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交流》2002,(5):10-14
《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上收录了这样一位中国女性,在她身上娴雅文静和深刻敏锐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在她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令许多人羡慕的机会,而最终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她的成功让很多女性都感到鼓舞,而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完美体现。她,就是杨澜。  相似文献   

15.
金永玲很忙,笔者几次去采访她都扑空了,第三次才好不容易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逮"住了她。金永玲在忙什么呢?作为新当选的第十一届浙江省政协常委,她都在为发展文化产业而忙。她向省政协提交的提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浙江文化产业的建议》;她谈得最多的也是建设文化强省、保护民营剧团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她还在为金永玲艺术团今年排练的一些剧目和深入城乡和校园演出活动制订计划。金永玲这几天还忙病了,头痛、发高烧,但她吃了几片感冒药后,又  相似文献   

16.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人称之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本"。她对中国情有独钟,源于她的母亲是在中国的时候怀上了她,当然她的父亲也是美国人,她在回忆他的时候描述出了一个坐在黄包车里的忧郁男人的形象。和《情人》的细腻有所不同,她用一种跳跃的方式主观描述了中国近百年的一些细节影像,列举出一系列代表她印象中的中国的关键词:忍耐、革命、义和团、汉语、毛泽东、香港、自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以及在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变迁,使得这位美国知识分子标本对中国之旅充满猜测,并做出两点  相似文献   

17.
她经历了两段感情。第一段感情在她高一的时候已经到来,现在想起来,那是极端纯粹的精神恋爱,或者爱恋,因为他们不曾牵过手,不曾亲过脸,不曾感觉到彼此的温度。有时候一点点无心的碰撞,都给她惊心动魄的感觉:他会怎么想?会不会以为自己是故意的?这样的想法,让她几年后想起,都忍不住想笑出声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纯洁,太纯洁了。每次生病,她都会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我喉咙痛了,我感冒了,或者,我肚子痛了,这个习惯她一直保留了四年,在他们好像还是很好的时候。所以一直到现在,她一生病,就条件反射地想起电话,然后才记起,自己已经没有了那个人的电话号码,什么联系方式,她都故意忘记了。这一段感情,她跋山涉水,历经心灵上的种种苦难或者幸福,才知道,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是她一个人的爱恋,他一直在那里,却是背对  相似文献   

18.
虽然她的父母都是贵族,并有着显赫的地位,但因为她从小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不仅同龄的男孩子不愿和她玩耍,就连女孩子也常常向她吐舌头。她惟一的一位朋友怕她承受不住打击曾劝她休学,从此不要出门,反正家里要啥有啥,有花不完的钱,但她却对朋友的劝告报之一笑。学校有什么活动不仅积极踊跃地参加,同学有什么聚会即便是不邀请,她也会主动前去庆贺。虽然在体检上不达标,但因为那次募捐演讲她第一个勇敢地走上台前,学校破例把去国外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留给了她。  相似文献   

19.
象张海迪在中国家喻户晓一样,青木阳子被日本人视作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典范。她是一位盲人,属于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她又是教育学硕士,走上了成功者的事业之途。不幸的命运促使她成为命运的强者,当她开始致力于盲人教育事业之际,她选择的是中国。走向中国的青木阳子青木阳子出生在日本琦玉县,6岁时因病双目失明。在当时日本唯一的国立盲校——筑波大学附属盲校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名古屋南山大学,和明眼人共同学习。父母帮助她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看不了  相似文献   

20.
正认识张同是在去年夏天,参加在衢州召开的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她梳着齐耳的短发,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慢声细语,不显山不露水的,有着江南小女子的温婉柔情。那时她是湖北枝江酒业办公室主任,同时兼任枝江作家学会秘书长。今秋再见,是在她的家乡湖北省枝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活动"中,同时为她发表在2018年第5期《生态文化》上面的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绿色钥匙》举办研讨会,她说她刚刚从枝江酒业退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