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形容词 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 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中“的”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动态助词“的”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元明以后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中已经萎缩,但在中原官话和汉语其他方言中还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4.
惠东是惠州市管辖的一个县,境内主要通行客家话。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主要有完成体标记词“开”、持续体标记词“稳/等/紧”和过去体标记词“过”。这些动态助词可兼作实词,“开”“稳”“等”“紧”“过”是动态助词还是实词,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与五华客家话相对比,惠东客家方言动态助词的语法功能、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一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 下 哩”、“形 下 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6.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下+哩"、"形+下+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7.
贵阳方言动词体貌的各种格式都是通过动词与动态助词(包括一些词义已经虚化的动词)进行组合而构成的.本文主要讲解贵阳方言动态助词"下[xa31]"与普通话中"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9.
华蓥话的动态助词"咖"表动作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主要有"V+咖"、"V+咖+O/C"、"V/A+咖了"、"V+O/C+咖了"、"V+咖的"、"V+咖+O+的"句式.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助词"咖",多集中在湖南方言.对"咖"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华蓥话与湖南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动态形容词的语用分析,说明动态形容词与进行时连用表示暂时的行为,带有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浓重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程度义];[ 程度义]的隐显程度制约着两者的句法组合,[ 程度义]的隐显也会对名词的句法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我们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发现了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对“V 数词(一) 动量词 N”结构作出细致、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不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复合谓语句型。一部分不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主动形式被动意义句型。部分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固定词组,相当及物动词,其后可接宾语,也可用于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14.
“动、形转名”即动词、形容词活用名词,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对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是否活用名词,不应持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或持回避态度,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当动词、形容词处于主、宾语位置,它们的结构形式和显层关系意义相同时,其隐层关系意义则成为其是否活动为名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赞成”这一概念的动词有很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动词为:答应、同意、允许,根据它们共有的语义特征,可称为“同意”类动词,它们在语法、语义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襄樊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是襄樊方言中一个比较典型的语法现象。与普通话相比,这三种词类重叠既有与普通话相同之处,又有自己方言的特点。章通过描写、分析、归类的方法对这三类词的重叠现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语序是汉语功能很强的语法手段,它在语用中促成了动词形容词僭越句子主宾语和名词性短语中心语位置这一典型现象。语序与语义特征及个别句式历时材料的有机结合是诠释这一现象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分析<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表达效果及可重叠形容词的条件等,从一个侧面研究形容词重叠这一现代汉语里出现较频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中没有"授受动词"这个词汇,日语的授受动词的语法现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表示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常用动词包括给予动词.日语的授受动词句和汉语的"给"、"得到"句的视点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日语学习中,视点问题的重要性."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暂拟系统>称之为"名物,<提要系统>又取消了"名物化"的提法,文章解释了这种语法现象,并分析列举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